邢艷春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人數正在急劇上漲,高等教育也開始走向了大眾化的教育,隨著教育改革制度的推行,對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目標也越來越明確,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模式就是以就業目標為前提,在企業與學校的有效合作中,強化學生的崗位技能。而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較高,需要以專業特點為中心,重視對相對崗位的研究,以崗位的發展趨勢為基礎提高培養的專業化和針對性,才能推動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一)現代學徒制的概念。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主要是以學生的就業前景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之間達成師徒關系,形成一對一的教學,并且在與企業的合作中,加強學生的實踐體驗,將理論和實踐充分融合起來,在學生提高專業能力的同時,能夠了解該崗位的就業特點,以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豐富實操經驗。該模式更加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摒棄了傳統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教師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有師傅對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針對性指導,以促進其能夠將理論和專業技能融為一體,提升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該模式需要校企雙方在教學方式、合作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溝通和協調,從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不斷優化教學方案和課程設置,合理安排學徒的理論和實踐學習時間,提高教學水平[1]。
(二)現代學徒制的應用價值。首先,在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教學模式中,學生能夠在企業的崗位中模擬真實的工作情景,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展示出來,通過在崗位上的體驗和訓練,了解實際工作的要求以及自身的缺陷,對其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學徒制的教學針對性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有較大的幫助,師傅和徒弟之間能夠更好溝通,學生能夠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師傅可以針對徒弟的實際問題設計更加有效的指導方式[2]。其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因材施教為原則,學生和師傅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師傅的精力和時間也可以專注于一個或者兩個學生的問題上,因此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指導方案,都能夠針對性開展,學生的專業水平也更加容易提升。
(一)確認人才培養的目標。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和基礎就是培養專業性的人才,只有明確了目標,樹立正確的認知,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高職生就業情況的改善。首先,在與企業的合作中,并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崗位特點和必須具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了解社會,掌握社會發展的實質,從而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來實現就業。特別是針對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特點,需要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建筑工程和裝飾設計等知識是,更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成長,才能夠適應當前時代對該崗位職業的要求。因此需要以學生的長久發展為基礎,制定戰略性的培養策略。
(二)根據實際崗位的要求開設特色課程。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實施需要以實際崗位的要求為基礎,科學調整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才能滿足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提高培養水平。首先,學校要結合企業對不同專業崗位的特點進行分析,了解崗位在專業、技能以及素養等方面的要求,制定全面的崗位指導書,以便學生可以在專業學習時能夠交叉了解。其次,對專業的發展形勢進行分析,可以引導學生在了解當下專業的需求時,共同探討未來發展的方向。比如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可以就當下國內外裝飾風格、特點以及元素使用等方面的發展趨勢、變化等進行教學,從而豐富課程的內容,以擴寬學生的知識領域,才更有利于其適應職業崗位。最后,需要加強實踐和理論結合的培訓內容設置,引入更多實際的崗位案例或者實踐項目,以促進學生進行深入探索,培養其創新精神。比如可以為學生搜集一些小型建筑裝飾工程的設計需求和要求,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嘗試和實踐,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提高教學過程的科學性。根據高職院校的教學時間安排,學生在三年學習時間內,分別是對理論、技能以及實踐和實訓的學習,因此現代學徒制模式的構建也要以之為中心,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特別是在進入企業實習的過程中,針對安排計劃、實習內容以及帶領師傅等細節都要明確,并簽訂相應的合同,還要構建有效的監督體制。然后要根據學生實際專業的需求以及學習的成效合理安排實踐活動,對師傅具體的教學方案也要提前協調和溝通,以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崗位能力為中心,促進其長遠發展。最后,要重視評價機制的構建,包括對學生、學校以及企業的評價,結合專業課程的內容和崗位要求,以學生實際崗位考核成果為基礎,以校企雙方的標準為輔助,對整個學徒制的培養成效進行評價,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做好科學調整。
結束語:綜上所述,現代學徒制的教育模式是當下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也符合國家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特別是校企的合作更能夠體現高職院校的教學宗旨,因此高校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結合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特點以及崗位的要求,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設置合理的教學過程和課程,與企業達成密切的合作,以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技能為培養目的,強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和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