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麗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我國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一直以來都將教育國際化作為學院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國際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帶動全校營造國際化氛圍;同時,通過打造與海外院校、名人專家的溝通交流平臺,增加學生與國際教育資源的接觸頻率和深度,從而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在全校上下協同聯動之下,學校國際化氛圍的營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認同和參與,這也為學校各個專業建設的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和基礎。
(一)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位于風景秀麗、以壯族為主、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旅游業是桂林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柱產業,而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則是其產業鏈中的主角。在產品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融合本地民族文化特色進行產教結合,將文化內涵融入設計作品,培養學生以創新為核心的設計精神。但尚未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特色教學模式和教學成果。需要通過與國際上設計專業高校的交流來汲取不同的設計角度和思維、充實自己;同時,借用國外高校平臺和資源打造屬于本校特色的產品設計專業建設模式。
(二)本校產品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講求因時制宜地將教學與產品市場的升級轉型相結合。同時,踐行OBE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設計思維、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路以及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但對于國際前沿市場現狀的了解僅停留在表面,或較為滯后、或不夠深;對于產品市場的發展前景不具備敏銳的洞察。十分需要與國際前沿設計進行學習、交流和補足,才能夠不斷拉近本校與國際上在產品設計專業教學水平之間的差距。
(三)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圍繞本專業建設,課程體系設置和搭建較為保守,僅停留在傳統教學層面,重視設計基礎以及設計技能的培養,能夠保證教學基本任務的完成,但與國際上產品設計的教學存在一定差距,課程內容更新較為緩慢。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因此,需要搭建國際化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交流和借鑒的機會與平臺,來保持專業建設以及教學水平的與時俱進。
(四)在學校國際化氛圍的大環境之下,產品設計專業教學嘗試將國際化融入教學,但力度和效果甚微。主要表現為國際化意識的主動性不強,不少教師習慣于傳統教學內容,甚至于在教學方法上只是“照本宣科”,一定程度上為專業建設的國際化帶來了阻力。所以,專業建設的國際化同樣要求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同步。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具備國際化的教學水平以及能夠將國際化知識融會貫通地教授給學生的能力。
產品設計專業建設的國際化必須要依托本校的國際教育交流合作,在開放的環境下結合本專業建設的現實情況,以參與國際化進程的師生主體為本,制定有針對性的和一定包容度的發展路徑策略,從而達到培養“具有國際設計視野的設計應用型人才”的最終目的。
一是制度的國際化。健全并完善對產品設計專業建設國際化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參考國內及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經驗,并強調把國際化思維貫穿于始終。建立并形成國際化理念和思維,就要在師資配備、課程設置、學分評定、科研隊伍建設等各個方面均融入國際化內容、與國際接軌。同時,采用一定的獎勵政策輔助催化國際化各項工作的進程。
二是師資的國際化。第一,加大對本專業教師的培養力度。選拔有英語語言基礎、專業上有造詣且認同學校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教師,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和項目供其進修和提升。第二,積極引進海外留學人員作為專任教師,并予以一定的教學科研支持。第三,聘請外籍專業課教師,輔助提升專業的國際化程度,打造本專業國際化特色。
三是課程的國際化。利用海外資源,深化校際溝通合作,對比、借鑒國際一流高校學科建設和管理模式。從而在課程設置上逐步實現國際化,豐富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最終達到能夠與國外大學進行課程對接的要求。
四是資源的國際化。充分利用和拓寬海外院校資源,積極建立長期穩定的對外交流平臺,促進師生資源的共享,學術資源的共享。讓學生在校內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享受到國際前沿的專業資源。同時不斷滲透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成為具備先進設計技能和能力的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