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姣姣 項勇 譚璐薇
西華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
當前,健康產業已日益成為發達國家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美國的健康產業增加值占GDP的17%以上。在中國,健康產業增加值僅占GDP的5%左右。健康產業的發展使得大健康管理服務在健康產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隨著醫療改革的逐步推進,已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但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依然嚴峻。因此,有必要梳理出大健康服務管理業的影響因素與發展動力,并探究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的發展模式,為我國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健康管理專家白書忠指出,健康管理服務是指運用健康管理理論技術和資源,為健康人群和慢性病早期及疾病康復期人群提供一系列的活動以維護和增進其健康[1]?;谏鲜龇治?,本文結合國務院關于促進醫療事業發展的意見,將大健康管理服務業概括為以全過程干預為基礎的健康理念,采用一系列生物技術等圍繞健康進行管理。
就大健康管理服務對象而言,針對健康和亞健康群體、各種慢性疾病患者。對疾病或意外傷害群體的健康管理服務,主要指就醫需求管理服務,疾病群體就醫需求和供給的匹配效率,但不包括具體的診療過程。服務內容包括保健預防、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管理、慢性疾病管理、就醫需求管理等。大健康管理服務的產品主要是為不同人群提供具有多樣化特征的健康管理服務。它既有無形性、消費者參與性、不可分性等一般性特點,又有由大健康管理服務技術而帶來的個性化、整體化和系統化的特征。
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發展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因素,首先是產業的運行體系,其次是產業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偟膩碚f,家庭/雇主對大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發展的需求方面產生影響;大健康管理服務部門對該行業發展的供給方面產生影響;政府部門從政策、制度兩個層面對大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的供給和需求產生影響。
雇主部門利用健康資本來進行生產,而健康資本的存量影響生產時間和勞動生產效率,同時為員工提供團體的大健康管理服務。雇主部門主要通過影響大健康管理的籌資方式影響其服務需求。首先,可通過繳納醫療保險的方式為員工的健康管理服務間接籌資;其次,可通過直接購買大健康管理服務,為員工的健康管理服務進行直接籌資。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社會需求的變化。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屬于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但在健康需求的內部存在著不同的需求層次,低層次的生理性需求是維持沒有明顯痛楚、不影響日常生活狀態等,高層次的提高生活質量需求則是對健康服務便利性和舒適性體驗的追求,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則是健康服務的個性與時尚。上述三個需求層次也體現了大健康服務產業的演進模式。
大健康管理服務部門可通過增加投資和技術創新進而影響大健康管理服務業。一方面,大健康管理服務業是一個資本雄厚、勞動力大的密集型新興產業,具有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特征,促進大健康管理服務業及其產業規模擴大的直接動力是進行產業資本的投資,從而使企業規模擴大,達到能夠增強其獲利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技術創新通過兩個途徑對大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發展起推動作用。第一,以技術創新來提高組織生產效率。第二,通過企業組織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引導創造新的健康管理服務新需求。
政府方主要是通過服務政策、準入、監管對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產生影響。首先,大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都具有“健康服務”的共性,兩者均屬于公共醫療保障體系監管范圍,包括價格控制和市場準入等。其次,政府方對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基礎資源投資,也將對大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的供給產生重要影響。健康管理產業屬于高智力產業,做好對大健康服務人才的培養機制是政府服務投資中最為重要的。最后,政府部門還通過影響生產要素的供給進而影響產業發展,如預防醫學、醫療科技等基礎科學的投資。
蘇東水指出,大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類似,都是具有內在邏輯的從低級向高級演化的客觀過程[2]。厲無畏等認為產業發展不僅包括整個產業,還包括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產業組織這幾個方面的創新[3]。當前國內學術界普遍認為所謂產業發展模式,即“基于既定的外部發展條件和市場定位,通過產業內部和外部的一系列結構所反映出來的一種資源利用方式”。其特征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發展模式針對的是對不同結構的描述;2)反映了資源的利用方式;3)可通過產業自身特點及外部環境反映;4)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根據自身具有的優勢進行選擇;5)動態、變化的過程[4-6]。
我國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發展模式,偏重于在經濟社會等諸多條件約束下對產業發展模式進行選擇和優化。根據政府和市場在內外部驅動因素中的作用強度大小,形成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發展的三種模式,以市場力量起主導性作用的為市場主導模式,以政府力量起主導性作用的為政府主導模式,兩者力量對比沒有明顯的傾斜為混合發展模式。
1.市場主導。市場主導模式下,大健康管理服務主要通過市場組織提供,用于產業發展的資金也主要來源于市場;由個人和家庭收入承擔消費者健康管理服務費用。政府沒有或較少地進行經濟性干預與行政性干預,政府的職能僅限于進行市場運行和基本制度的建立,例如契約自由和保護公民。美國的健康保險和英國采用的商業健康保險均是市場主導的發展模式。
2.政府主導。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下,大健康管理服務主要通過政府公立機構,當前這些公共機構主要是各種傳染病防治組織、公共防疫與社區健康管理服務機構等,主要為了滿足社會大部分成員對公共健康管理的需要,這種模式下的服務費用由國家醫療保障體系內部支付或免費提供。政府主導模式在滿足個性化健康管理需求的細分行業中也有體現,即政府通過行政強制、產業政策與直接投資等手段強制影響產業的發展,以縮小市場機制的自由度空間。芬蘭在社區健康管理服務發展中即采用的政府主導發展模式。
3.混合發展?;旌习l展模式下,政府和市場兩者共同發揮作用,其力量對比沒有明顯的結構傾斜。政府和市場作用的混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和市場在公共產品及服務中的結合,比如供給主體的混合,政府直接投資供給和市場供給并存;以及產業發展不同環節的混合,政府工程中將其中一些環節獨立出來,再引入市場力量進行競爭性供給,比如醫院、社區健康服務建設等。第二,混合不同領域的產業發展,比如政府對主導產業的選擇和干預,政府通過制度、財稅政策引導市場參與,且對市場具有較強的控制力,使市場作用的自由度相對縮小?;旌习l展模式是由政府、市場主導的中間態,同時政府與市場兩者力量的對比只是一個比較相對的概念,特定產業與特定階段的發展模式,將隨著兩者力量對比結構的變動相互轉化。
在全球經濟轉型和健康轉型的大背景下,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的發展模式逐漸呈現出一系列的內外部結構規律和特征。其內涵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有哪些因素影響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發展的內外部驅動因素;第二,這些影響因素相互之間的關系、運行機制及形成的內外部結構是怎樣的。其中,大健康管理服務業內外部結構是形式上的規律,產業發展的內外部動力要素及其作用機制是實質上的規律,兩者共同組成大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發展模式的形式和內容。結合大健康管理產業特性,其發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7]:
1.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的發展模式是一個不斷動態上升的過程。不同產業的生命周期、發展環境和目標不同,包括產業形成、成長的發育方式,也包括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向高度化、有序化的演進模式。健康管理服務業作為新興產業,目前處于由健康檢測、健康干預、健康信息技術創新到應用、商業化的產業發展的形成、成長階段,因此,本文對健康管理服務業發展模式的研究重點主要圍繞產業形成、成長階段的發育模式展開。
2.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發展模式是理論的抽象簡化。產業發展模式是對產業發展過程和規律的整體認識,產業發展過程受多因素相互作用。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發展模式是一個多維空間,包含了經濟、文化、社會及制度等。所以要抽象總結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發展模式,就是識別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表達清楚各因素之間關系和運行機制的過程。
3.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發展模式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產業發展的模式具有特殊性和適用性的特征。由于不同國家地區的產業發展基礎與外部環境的差異,以及產業自身的特殊性,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以及相同產業不同發展階段適合各自的發展模式存在本質差異。產業發展模式是在經濟社會等約束條件下探索出來的,能發揮本優勢的發展模式就是好模式。
大健康管理服務業以“健康”為中心,通過主動管理和提前干預的目標,以維持和促進人的健康。這樣做不僅能促進人的健康素質、節約醫療資源,還可以實現健康服務產業的經濟效益的提升,以帶動相關健康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大健康管理服務業的發展對控制我國當前的醫療成本、緩和慢性疾病和老齡化問題、滿足多樣化和高質量健康服務需求,最后實現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的推動力,是兼具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人文綠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