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赟 廣東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
引言: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逐漸成為國家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主要落實渠道,為跨境電商企業帶來了新的市場經濟挑戰。在此市場經濟背景下,職業院校應致力于培養復合型人才,來順應粵港澳大灣區域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實現為跨境電商提供良好助力。
第一,人才培養方向模糊。大部分跨境電商的運營模式處于發展階段,規模尚未成熟,導致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缺少明確的規劃,造成培訓內容較為基礎,比如:電子商務的基礎理論、國際商務法、商務英語的必要性掌握等,難以提升跨境電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業競爭力,制約著跨境電商的良好發展。
第二,忽視了粵港澳大灣區背景的教學價值。2017年,國家明確指出:致力于加強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并且以此作為國家發展的主要戰略。實際上,眾多職業院校,難以理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實際意義,導致跨境電商學生對此概念的漠視,無法領會此發展戰略所帶來的機遇,引發學生尚未建立起有效方式順勢發展。
第三,校企合作不充分。跨境電商的發展方向中,校企合作作為關鍵性環節,應得到充分發揮,來促進職業院校的教學規劃處于正軌狀態。然而,實際上,校企合作存在不充分的不利現象,跨境企業僅僅以學生實習為合作基礎,尚未實現深層次的教育規劃,導致校企合作失去本質價值,無法達成合作的理想效果。
第四,學生實操能力不佳。職業院校的現行培訓結構中,大部分課程集中在理論講解層次,實操課程所占比例較小,導致跨境電商學生難以掌握具有實際意義的專業技能。基于跨境電商平臺擁有較高的準入要求,導致學生實操機會不足,造成學生與跨境電商企業的陌生感,無法獲取熟練的跨境電商實操技能。
第五,師資力量不足。職業院校與跨境電商,二者企業中的培訓教師,大多數是商務英語、電子商務專業,缺少完善的跨境電商知識;后經再次深造學習,補充自身跨境電商知識,仍處于知識體系不完善的狀態,難以實現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一)培養復合型人才。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出發點,重構跨境電商學生的教育體系,力求培養復合型人才,順應跨境電商對就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應具備的技能有:強勁的溝通能力、優秀的跨境電商相關的網絡運營與推廣能力、人性化管理思想、專業化法律意識、優質的職業道德;以此為教學方向,建立與其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全面提升跨境電商學生的專業素質,切實提升其同行業競爭力,為跨境電商企業良好發展注入源動力。
(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背景的教學要求。第一,優秀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粵港澳大灣區,對跨境電商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期許學生具有優秀的跨文化溝通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表現為:掌握必要的常用語言,包括不僅限于英語語言,并且依據客戶的語言交流習慣,與其建立多元化交際模式,比如:電話、網絡、視頻等。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教學要求下,倡議跨境學生的語言交流范疇涉及65個國家及地區,滿足不同語言交流習慣的客戶交際需求,提升跨境電商企業的競爭力[1]。第二,跨境電商平臺運營與推廣的優秀技能。運營與推廣工作具體表現為:制定跨境電商平臺的發展傾向,增強電商的運營能力;日常平臺管理,保障電商平臺穩定運行;結合市場實際情況展開相應的平臺調整,力求順應時勢發展,防止被無形競爭力碾壓。
(三)加強校企合作效能。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深入挖掘校企合作的教學價值,讓跨境電商學生符合跨境電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防止教學與工作出現脫節的不利問題;學校與企業建立定期溝通機制,企業發起對人才的技能需求,學校依據跨境電商企業的人才需求,開展具有適應性的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具有就業價值的校園教學,全面提升跨境電商學生的綜合素養[2]。
(四)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職業院校在實際教學途中,應關注實操課程所占比例;應充分利用長久校企合作關系,適時引進基礎性跨境電商運營平臺,來為學生模擬實際的工作環境,促進學生了解跨境電商平臺的運營模式,掌握跨境電商的運營與推廣的實操能力,為日后獨立運行跨境電商項目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
(五)建設專業化師資團隊。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跨境電商師資團隊,承擔著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的教學大任。職業院校,應保持與跨境電商企業一線管理人員交流,獲取跨境電商一線對學生的實際技能需求;定期調派專業教師去跨境電商企業學習,提升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為培養復合型高端跨境電商人才做充分準備;讓學習完成回校的教師,依據跨境電商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分析其潛在的用人需求,調整與優化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具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以便于綜合提升跨境電商學生的競爭力。
結論:綜上所述,基于粵港澳大灣區背景,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機制應建立在有效的知識系統之上,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順應跨境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加強校企合作,發揮校園建設與企業需求的真實合作效能;建設專業化師資團隊,促進跨境電商學生獲取良好的知識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