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 中國人民大學
企業的規模或邊界問題是企業理論的核心問題,企業規模是衡量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1]。不同產業類型的企業具有各自的特點,宏觀經濟環境的周期性變動對不同產業企業規模的影響方向及程度可能存在差別,本文結合經濟周期對企業的影響機制及企業規模的制約因素,為探究經濟周期的變動是否對不同產業類型企業的規模具有不同影響提供思路。
探究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動對微觀企業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對企業而言,研究結論的得出可以幫助企業結合宏觀經濟形勢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合理認識企業規模變化的原因;對政府機關而言,發現經濟周期變動對企業規模的影響規律后有利于決策機構分析經濟周期的后果,在相應階段對不同產業制定相應政策,維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對投資者而言,本文的研究結論有利于幫助相關投資機構及人員做出正確的投資策略。
1.宏觀經濟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宏觀經濟的波動,但并不能直觀的描述經濟增長的周期性特征,也不足以刻畫經濟周期波動的階段性特征,因此后續對經濟周期的研究中應引入其他虛擬變量。
2.微觀企業通常是滯后于經濟周期的,因此在考慮時應增加對時滯的考慮。
3.隨著企業邊界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后續再對企業邊界的界定可進一步劃分為縱向邊界、橫向邊界細化研究。
關于企業規模問題,自古典經濟學誕生起的一百多年時間里,經濟學家們進行了努力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代表理論可歸納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交換傾向引起分工,分工導致勞動生產率增長。新古典經濟學派假設了利潤最大化,企業的范圍是受技術因素的主導,當產品的邊界成本等于邊界收益時,企業所確定的生產規模是最佳的。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分析的角度包括人、交易相關因素、交易的市場背景。結合理性人模型和行為金融模型,以資產專用性、交易的頻率及交易本身的不確定性三個維度分析交易的性質,研究出企業邊界的確定準則[2]。
經濟周期對企業的影響,主要有傳統解釋、借貸解釋以及供給機制三種解釋,以下結合各理論對本文研究主題進行理論分析[3]。
1.傳統解釋主要認為經濟波動借助利率與匯率兩種方式對企業行為產生影響。①利率傳導機制主要是對貨幣供應量的分析,當貨幣供應量減少時,利率增加,通過投資較難獲得高于利率的報酬率,企業會減少投資活動,資產規模也會相應縮小。②匯率傳導機制認為,貨幣供給減少,利率就會上升。對于浮動匯率制而言,會導致本幣升值,進而出口下降。由于本幣購買力增強,進口商品增加,出口商品減少,企業投資意愿下降。
2.供給機制認為宏觀經濟波動通過邊際成本變化作用于存貨[4]。根據微觀經濟理論,企業具有相同周期的邊際成本:經濟擴張階段高,經濟收縮階段低。這是因為勞動力成本發生了改變。擴張時,勞動力其成本增加,邊際利潤低,這些成本大多數是加班津貼。然而產品的邊際利潤卻與經濟周期變化正好相背,邊際利潤降低時,企業于會更加積極營銷,大量出貨減少存貨,提高了投資效率[5]。
3.借貸觀點認為宏觀經濟波動會通過銀行貸款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傳導至企業。①資產負債表渠道對企業的影響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表現為,由于利率提高導致企業資產價格下跌。公司估值下降,投資者的預期回報率降低,從而避免投資;間接影響為經濟衰退時,消費者減少消費,導致企業收入減少,但由于生產存在固定成本,兩者疊加后企業利潤下降,規模相應減小。②銀行貸款渠道主要觀點為:中央銀行通過商業銀行向市場投放的貸款數量會影響企業的運營與擴張。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導致商業銀行貸款發放減少時,企業的投資規模和運營效率將出現較大程度地下降[6]。
由于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研究經濟周期對企業規模的影響時應對具體產業進行分別研究。就傳統觀點而言,利率和匯率的變動對企業存在普遍影響,無論何種產業類型的企業都會受到利率、匯率波動的影響,此因素與產業相關性較小,因此在分析經濟周期對不同產業企業規模的作用機理時不考慮利率匯率因素。就供給機制而言,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價格普遍低廉,供給機制在分析經濟周期對我國企業規模的影響時存在一定局限,本文理論分析中亦不予考慮。就借貸觀點而言,銀行貸款渠道理論可用于研究經濟周期對不同銀企關系下企業規模的影響,與產業關系較小;資產負債表渠道的間接影響引入消費者需求這一中間機制,經濟周期通過改變消費者收入水平,作用于消費者需求,消費者對三大產業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不同,繼而對企業規模產生影響,這是經濟周期對不同產業企業規模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具體而言,經濟蕭條時,失業人數增加,收入水平下降,對產品的需求量減少,企業產量減少,規模發生變化。需求的收入彈性度量產品需求量的相對變動相應于消費者收入相對變動的反應程度,不同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不同,因此不同產業企業規模的變動隨經濟周期變動的程度可能不盡相同。
由于各個行業的特點不同,各行業與經濟周期的關聯性不同,經濟周期風險對各個行業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三大產業中的不同特點分析如下:
1.第一產業,是指無須深加工就可直接供最終消費者使用產品或原料的部門,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一產業產品需求穩定,除非遇到較大的自然災害,年度間波動幅度一般比較有限。
2.第二產業,是指以第一產業的產品或本產業生產的半成品為基礎原料,并加工至產成品的產業部門。第二產業中的能源行業與基礎原材料產業處于產業鏈最前端。從理論上分析,經濟周期繁榮時,絕大多數工業企業銷售增加,前景樂觀,企業有較強的投資沖動,企業規模相應擴大;經濟周期衰退時,絕大多數企業收入下降,擴張乏力,企業投資意愿較弱。此外,第二產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大,在經濟危機中企業易面臨資金周轉困難,資金鏈的斷裂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繼而擴展至其上下游企業[7]。
3.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其中傳播文化類企業與社會服務類企業(依據國泰安CSMAR數據庫對行業的劃分)較具代表性,經濟衰退時人們會適當增加文化娛樂消費以滿足心理需求、發泄不良情緒,由此分析傳播文化類企業規模理論上與經濟周期呈反向變動。消費者對社會服務類企業的服務需求相對穩定,故經濟周期對社會服務類企業的規模影響不大。基于經濟周期對企業的影響及三大產業企業的不同特點,本文認為經濟的周期性變動對第一產業企業的規模影響不顯著,與第二產業企業的規模正相關,與第三產業中傳播文化類企業的規模負相關,對第三產業中社會服務類企業的規模影響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