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煙臺市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
建國70年來,煙臺市積極創新、勇于實踐,農林牧漁業生產水平全面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規模經營等改革,農村社會經濟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革,農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快速提高,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建國以來,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農業農村經濟政策和措施,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經過70年發展,農業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內部結構明顯優化,呈現出健康快速發展態勢。
(一)糧食產能不斷提升。始終把發展糧食生產,增加供給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來抓。隨著糧食種植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水利設施等旱澇保收措施的普及,單位土地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83.27萬噸,是1949年糧食總產61.41萬噸的3倍。
(二)經濟作物發展迅速。經過70年的不斷發展和深度調整,農業經濟模式逐步向“農林牧漁全面、協調發展”復合型結構轉變。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由1949年的91%下降到2018年的69%,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大幅增加。水果、蔬菜、油料等經濟作物發展迅速,為保障居民生活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2018年果園種植面積167.63千公頃,是1949年果園面積4.73千公頃的35.4倍;2018年全市水果產量652.41萬噸,是1949年水果產量1.79萬噸的366.5倍;2018年全市油料、蔬菜產量達到41.21萬噸和211.99萬噸,分別是1949年的5.3倍和10.2倍。
(三)畜牧業、漁業生產總量增長迅速。建國以來,全市養殖業生產先后經歷了農村副業、恢復發展、快速發展和穩定發展等不同階段,養殖方式也由農戶散養為主轉變為公司產業化、集約化養殖和規模戶養殖為主,畜禽養殖數量、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2018年末全市生豬存欄246.22萬頭,是1949年生豬存欄25.4萬頭的9.7倍;羊存欄36.37萬只,是1949年羊存欄4.33萬只的8.4倍。食用肉牛的存欄量也從無到有,達到了12.37萬頭。家禽由建國初期的家庭零星散養發展到現代高效的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模式。2018年,全市家禽存欄達到6502.37萬只,全市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分別達到68.15萬噸、28.20萬噸、15.64萬噸,為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始終把農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高低作為衡量農村工作的重要尺度,全方位推動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實現了由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邁進。
(一)農民增收速度快、結構優。2018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5元,是1949年的3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71倍。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由單一的地里刨食,擴大到農林牧漁業種養收入、工商建筑等二三產業收入、工資勞務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多個方面。農民收入結構日趨多樣化,收入的穩定性不斷提高。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多措并舉,從持續增加居民收入著手,全力為農村居民增收注入新動力。
(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持續改善,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2018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1949年的30元提升到13899元。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由建國初期的86.7%下降到不足34.1%。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消費能力大幅提升,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信息化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型電子產品鋪天蓋地,以其智能、便捷的優勢迅速占領農村市場,家用汽車也闊步進入普通農民家中。2018年全市農村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30.12輛,摩托車58.14輛。住房條件明顯改善,農民居住的土坯茅草屋換成了寬敞明亮的磚混大瓦房或樓房,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40.06平方米。
(一)生態環境優化。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力倡導義務植樹造林,加強荒山荒坡綠化、封山育林、實施農田林網改造和退耕還林等政策,林業生產和環境綠化取得顯著成績。1949年全市實有林地面積只有180.12千公頃,2017年底實用林地面積達到546.67千公頃,是1949年的3倍。2018年完成造林面積7.96千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6.5%。2016年煙臺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逐漸加大了生態濕地資源的恢復和保護工作,成效顯著。2018年,全市濕地保護與修復面積達到5.34千公頃,創建并通過有關部門審批的山東省森林鄉鎮4個、山東省森林村居40個。
(二)生活環境優良。建國初期,全市農村幾乎沒有公路。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日新月異。2018年,全市轄區內6443個行政村(居),100%的村通公路,100%的村通寬帶,10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96%的村通自來水,93.4%的村內主要道路有路燈,99.4%的村內主要道路硬化。水、電、郵、有線電視、網絡等也都進入農村千家萬戶。全市100%的鄉鎮有醫療衛生機構,80.7%的鄉鎮有本級政府創辦的敬老院,97.7%的鄉鎮有小學,97.7%的鄉鎮有圖書館、文化站。70年來,農村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麗鄉村建設向改善居住條件環境、交通出行方式、豐富文化文娛、加強健康保健等多方面發展。農民開始享受著與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建國70年,煙臺市“三農”工作碩果累累,成就喜人。今天的煙臺,正循著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新時代歷史任務,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征程砥礪前行。未來的煙臺農村,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新六產”強勁帶動下,必將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