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杰 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
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的科技革命正在興起,“十四五”期間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我們在電子商務、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等方面與先進地區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先進制造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應用推廣又有著雄厚的市場支撐,只要我們牢牢把握世界產業和科技發展大勢,積極謀劃部署,集中要素資源實現率先突破,就完全有可能迎頭趕上,加快轉型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在若干先進制造業領域搶占先機。
我省人口眾多,市場規模較大。當前,全省工業化城鎮化仍然處于加快推進階段,無論是消費需求還是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市場優勢日益凸顯,特別是“十四五”期間,四化同步發展和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將進一步激發這方面的需求,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提供了當地的市場支撐。
“十四五”期間,國內外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仍將持續。隨著我省鄭州航空港形成覆蓋全國、連通歐美亞的航空貨運網絡,高速鐵路形成“米”字形格局,交通物流優勢上升,開放平臺不斷完善,開放軟環境不斷優化,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得到強化,承接產業轉移、利用兩個市場的機遇依然存在。同時,我省產業集聚區支撐產業發展的服務配套功能日趨完善,載體作用進一步凸顯,集群效應快速釋放,為我省通過擴大開放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雖然我省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制造業大省,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但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弱、高附加值產品少等問題還比較突出,面臨的挑戰仍十分嚴峻。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產能過剩矛盾凸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依靠資源成本優勢發展起來的冶金、建材等產業面臨優勢喪失的困境,發展更加困難。當前,我省鋼鐵、有色、建材等資源原材料產業占比超過40%,主導產品多集中在產業鏈的前端和價值鏈的低端,企業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轉型發展困難重重,對全省工業經濟穩定發展形成較大挑戰。
我省以新技術、新產品為核心、新的增長點引擎作用尚未形成,保持工業持續增長的動力轉換尚不到位,難以彌補傳統行業的下拉作用。工業化發展中期階段應當具備的支柱產業如汽車、機械裝備制造等行業還比較弱,與中部一些省份相比差距比較大。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雖然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但占比普遍低于5%。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正處于起步階段,技術支撐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短期內還難以充分發揮拉動力。
我省大型企業集團多數集中于資源原材料行業,受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影響,生產經營普遍較為困難,轉型升級難度較大;高技術和裝備制造、汽車等技術密集型行業龍頭企業缺乏,行業地位還不突出,整體競爭優勢不明顯。
一是始終堅持長短結合。針對我省工業發展中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根據國家政策導向和產業政策調整,適時制定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引導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立足保增長,加強預測預警分析,根據市場形勢變化,采取更加嚴格的標準進行超前調控,適時調整投資重點,著力推進一批規模效益好、技術含量高、市場需求大、環境污染少、帶動性強的重大結構升級項目,拉動穩定經濟增長。著眼長遠發展,突出承接產業轉移和瞄準新業態、新趨勢“兩手抓”,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成長性制造業,培育業態復合型產業,搶占先機,迎頭跨越。
二是始終堅持產品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在發展壯大高成長性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結合產業發展不同特點,圍繞提高有銷路有競爭力產品產量,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要素保障,積極推進產品技術改造升級,擴充高成長性產品產能和市場占有率,提升傳統行業產品附加值,積極開發新產品,培育潛在優勢產品,以產品結構調整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良性互動,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
三是始終堅持產業集聚與集群發展相結合。把產業集聚區作為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優勢的重要載體,推動各地按照“競爭力最強、成長性最好、關聯度最高”的原則,結合比較優勢,合理確定產業集聚區特色主導產業,精心繪制產業鏈圖譜,針對性開展招商引資,著力推動產業鏈條由短到長、產業層次由低到高、企業關聯由散到聚發展,培育形成了一大批競爭力較強的特色產業集群。
四是始終堅持擴充增量與存量調整相結合。順應國際產業發展方向和演進規律,以市場潛力大、技術含量高、增長速度快、引領作用強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等高成長性產業為重點,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明確發展重點,大力實施開放招商,著力引進龍頭型、基地型企業和延鏈、補鏈、強鏈項目。依托現有基礎,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技術改造、延伸鏈條等手段,對冶金、建材、化工、輕紡等傳統支柱產業進行脫胎換骨式改造,使其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