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沈盛強 吳怡靚 王林
衡陽師范學院
2020年,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均稱新消法)經歷了多次修、改、增,以更全面、更契合、更合理的形式再次出現在大家面前,修改后的新消法的相關條款鮮明地向消費者傾斜,更加體現著以人為本、以消費者權益為重的立法精神。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在消費群體中所占的比例逐漸變大,日常消費中遇到的侵權幾率也隨增加,大學生被侵權的現象層出不窮。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卻很少有人會站出來發聲。經過此次事件的發酵,更能夠引起廣大消費者共鳴,提高大家的維權意識。維權本身就是維護個人和群體的合法權益,它并不桎梏你的身份和職業,只要你的合法權益收到了侵犯,都可以通過合法合理的途徑去進行斗爭。
近幾年來,我國已經有很多學者研究過大學生對于消費權益的維護現狀。張曉妮通過多渠道的調查了解到大學生維權意識的薄弱以及高校的維權教育還有待加強;鄭升婭采取走訪問卷調查的方式并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到大學生的消費結構的不合理性,以及大學生消費和維權的盲目性,針對存在的網購漏洞還需要相關機構完善政策和系統機制。沈永真著重分析了大學生維權意識薄弱,沒有樹立好自我保護意識,并展開分析大學生如何維權的途徑。本文主要是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的社會背景下,采取網絡調查問卷的方式,展開對大學生消費維權意識、現狀的分析并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
本文以衡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為例,利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大一到大四的同學進行了調研,調查內容主要是大學生對于消費權益的認知、維權意識和途徑的了解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在消費過程中有70.2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遇到過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只有29.73%的同學表示權益未受到侵犯,但這少數學生通常存在以下情況:一是合法權益遭受侵犯,但是自身并未意識到。二是生活中極少消費,并都選擇在自己認為良好或信用度高的平臺或商家,故而認為自身權益并未受到侵犯。
在大學生群體中導致權益受到侵犯的行為主要是虛假宣傳,其次是價格欺騙和商品質量,然后是售后服務,最后是霸王條約。大學生通常容易受到虛假消息的誤導進行消費,使自身合法權益缺少保障,從側面也反映出大學生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尚且不足,同時虛假信息在大學肆虐這一問題值得深思。價格欺騙和商品質量與經營者的誠信經營相關,也與大學生自身的維權意識有關。
數據顯示,近70%的學生在遇到侵權行為時選擇偶爾維權,還有12%的人從不主動維權,經常主動維護自己消費權益的僅占到樣本總數的20%不到。在面對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大學生消費者對于這方面權益的維護意識是十分欠缺的,而這也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問題,只有大學生自身樹立了這種維權意識我們的正當權益才能受到更好的保護。
調查表明,大學生消費者在維護自己消費權益時通常會選擇最直接的溝通方式:與經營者進行協商。無論從時間、效率等角度衡量,買賣雙方直接溝通確實不失為一種很有效的溝通方法,但同樣也有其局限性,當雙方觀點都過于偏執時很難找到平衡點,不利于維權事件的解決,這是第三方的介入是很有必要的。從數據中國我們可以看到向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消委會、學校等求助反映的情況,我們可以歸類為第三方求助,但是大家對于這些機構的求助度并不是很高,最高也不足36.5%??墒菑倪x項可以看出第三方路徑是很多的,這屆反映了消費者對于維權途徑的了解程度還不夠,所以無法運用合理有效的方式維護合法權益,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只占有5.41%,這就體現了我校大學生消費者對法律維權意識十分薄弱。
調查表明,只有8.78%的大學生基本了解消費投訴的程序,12.84%的大學生基本了解新《消法》的內容,但沒有人非常熟悉新《消法》的內容。在總的調查中,只有消費者熱線知曉度較高,有64.86%的大學生知曉消費者協會的監督熱線,這是因為我們會經常在電視上,網絡上看到宣傳廣告,順口的熱線電話也就更加了然于心。但根據調查報告來看,對于維護消費權益的一些途徑,不了解或者只了解部分的大學生仍占多數,這反映出了大學生對于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常識積累和具體措施的認知有待增強。
大部分大學生都會在消費時進行商品質量的確認和賬單核對,79.05%的大學生學會利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而20.95%的大學生還沒有這個意識,24.32%的大學生在購買商品時甚至不會閱讀服務條款,這也是不良商家販賣偽劣產品從中謀利的原因之一。
根據調查報告可知,85.81%的大學生認為維權過程復雜、時間長,從側面可以反映出大學生在消費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更多人會選擇自認倒霉,另外還有63.51%的大學生發現想要維權時,并不能很好的拿出證據,對于自身情況而言,耗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較高,3.38%的大學生補充說明自身相關知識薄弱,不能很好的找到采取維權行動的切入口,因此不了了之。
根據調查分析,本文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前,更多是在家長和學校老師的庇護下生活,沒有太多的自我保護觀念和意識,所以當他們在消費的時候,若是遇到侵害自身消費權益的情況更多的是選擇自認倒霉而不了了之,很難懂得如何主動維權,主動找到商家、工商局或消費者協會等進行理論。隨著年齡增長,社會閱歷的加深,維權意識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從調查報告的結果來看,很明顯高年級的學生比低年級的學生更具有維權意識。另一方面,對于大學生而言,遇到消費侵權如何進行申訴處理具有一定的知識盲區,對于過程的繁瑣,不太愿意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去進行維權,所以需要大學生進行消費維權知識的學習,積極關注社會動態,積極參與社會各類消費維權事件的討論和實踐,增強自身的消費維權意識,樹立好保護自身權益的觀念。
重視法律知識的灌輸,在這個憲法法律逐步完善的時代,高校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盡管在很多高校也有進行相關知識的宣講,但更多都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要說學生到底學到了多少卻寥寥無幾。高校對于法律知識傳授的重視應該落實到行動上。開設相關課程,對于不同年級進行不同的引導學習,讓學生不管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都可以學以致用;加強消費維權組織的建設,當學生的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第一時間向學校進行反饋求助;積極開展關于法律知識,消費維權的相關活動,讓維權意識可以形成一種文化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增強學生自身維權意識。
高校周邊魚龍混雜的市場作為大學生的日?;顒臃秶?,侵害大學生消費權益的情況肯定時有發生,不良商販沖著大學生識別能力弱而進行販賣假冒偽劣產品等侵犯消費權益的行為。學校并不能杜絕學生出入周邊市場,所以學校需要對周邊市場進行嚴苛的治理、督導和檢查,從根源上解決大學生消費侵權問題,以此來保障大學生的消費合法權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