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同軍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引言:近年來,在互聯網大潮中成長的青年一代大學生,面對著各種文化的沖擊,活躍于微博、豆瓣、B站等平臺中,廣泛參與各種社會、政治、文化等話題的討論。在自身價值觀還沒有成熟、定型的時期,年輕人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更有甚者,某些外部勢力正是利用年輕人的單純,惡意炒作話題,制造輿論,意圖占領年輕人的思想陣地,達到不為人知的目的。在這樣的形勢下,僅靠思政課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勢單力薄,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需要更多力量的協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即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育人全過程。[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2]“課程思政”是對思政課程的有力補充,是高校合力育人的關鍵。如何協同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工作是實現思政教育目標的關鍵,本文就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路徑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思政課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課程是課程德育中系統進行思政教育的課程,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陣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3]這一表述充分表明思政課程在課程德育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鮮明底色,有著較強的意識形態屬性。
思政課程對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三觀,形成正確分析、判斷歷史與現實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思政課程有相對固定的教學資源、內容和要求,體現為顯性教育。[4]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一種課程觀[5],是將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改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課程思政”是課程德育的政治提升,是高等院校確保正確的辦學方向、掌握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的重要途徑。
《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本質涵義都強調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因而二者具有內在的本質聯系,需要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協同效應。二者能夠協同育人的基礎,首先是任務和目標上的共同性,都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課程思政共同體”,共同承擔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共同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內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兩者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都是思政教育內容體系的重要成分,“課程思政”是對專業課程提出的思政要求,也是思政課程的逐步深化的要求,即思政課程要研究如何與專業相結合,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而二者又因具體思政內容不同、課程定位不同等因素,使二者既同向同行,又有各自不同的著力點去踐行立德樹人,相輔相成,形成協同育人的大好局面。
思想政治理論是對歷史的總結,對實踐的升華,是需要學習和記憶的理論知識,僅僅是學習了知識,不代表理解了知識,更不代表能夠正確地踐行知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知識要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就要求課程思政聯動協同,采用實踐教學模式,將課堂的理論學習和課下的實踐聯動協同,通過實訓、實踐、參觀、實習等方式,將知識轉化為思想,轉化為行動。這樣避免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始終停留在理論教學的層面,不能入腦入心。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勞動是實踐的一種形式,之所以重視勞動教育,是因為勞動對價值觀的培養,是理論教育不能替代的。同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產生作用,也要重視加強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綱要》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最終要反映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中,反映在學生的學習生活態度上,反映在學生未來的工作態度中。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要僅僅圍繞成效開展工作,把工作做到學生心坎里,做到學生的行動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
文史類專業學生要能正確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要能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近年來,香港問題屢屢牽動國人的心弦,香港青少年長期受不良思想的毒害,從而錯誤地認識歷史問題。比如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中國歷史九年級閱讀材料《為什么中英爆發鴉片戰爭?》中,竟然將鴉片戰爭的原因歸結于兩地貿易體制和司法制度的矛盾;再比如,有香港考試題目,竟然問1900年-1945日本是否為中國帶來的利多于弊?香港教育亂象積弊如此,我們文史類專業學生更要增強使命感,深刻理解中國文化、歷史和政治,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管類專業學生要能關注社會問題,深入社會實踐,經世濟民、誠信為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誠信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道德要求,資本主義國家歷史上出現的各種投機倒把,囤貨居奇,壟斷壓榨,尤其是在金融領域,以追求個人利益為唯一目的,惡意炒作、誤導大眾的事件層出不窮,這些都是資本主義文化追求個人私利的必然結果。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強調集體主義利益,經管類學生要能自覺抵擋資本主義不良文化的侵蝕,樹立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的崇高理想;理工類專業學生要勇于追求真理,樹立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歷史使命感,追求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當前國際局勢紛繁動蕩,作為世界意義上的科技強國的美國,無視國際貿易規則,利用自己暫時擁有的科技強勢地位,任意干涉正常科技合作、貿易往來,公然以國家的名義對我民族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力量肆意打壓。國際局勢如此,理工類專業學生當認清現狀,將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科技強國為己任,助力中國品牌參與世界競爭。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對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價值。王陽明認為“知是行的注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說,人的道德理念是道德行為的指導,道德行為是道德理念的實踐。“知行合一”思想的應用,有效解決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問題。筆者在講授《商品學基礎》課程時,以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為指導,注重在實踐中錘煉學生思想政治品格,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養。
商品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經濟學相結合的應用性學科,是市場營銷專業的基礎課。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今天,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等不良思潮極容易腐蝕年輕人的心靈。在《商品學基礎》課程中,學生要樹立正確看待商品的態度,在課程實踐環節,引導學生注重商品的品質和功能,而不僅僅是商品價值和商品品牌。例如,在商品質量章節,學生分析對比商品時,強調商品的質量,強調對精益求精精神的追求,力求將最完美的商品呈現給顧客;在商品包裝章節,強調包裝的簡樸、實用,培養學生對美的純粹認知,避免追求浮夸、低俗、虛榮等背離商品本質的包裝。
為了讓學生了解就業崗位的能力和素質需求,適應未來工作的各項要求,課程團隊與多家企業合作,讓學生參觀、實踐商品包裝、商品運輸等具體工作。學生通過接觸一線企業的實際工作,親自動手體會實際工作的具體要求,深刻理解職業素養、質量意識等理論內容。不少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深刻理解了一絲不茍對商品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并改變了課堂上自由散漫的學習態度。
采用多元考核方法,將過程考核和結果導向考核統一起來,既考察學生在過程中的認真和努力,也考察學生在課程結束后的改變。既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考察學生對道德品行的追求。創新對學生獲得感的考核,通過教師觀察和學生心得體會,檢驗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
思政課程注重理論引導,豐富學生的認知,“課程思政”注重實踐育人,將理論認知轉化為思想和行動,通過將“知行合一”思想應用在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中,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對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解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是一個積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