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耀 西華師范大學
大學生處在人生的重要階段,正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得到教師的科學引導,能夠為日后理想信念的養成取得極大助力。高校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接受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平臺,就是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來培育和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心信念。
通過研讀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發現大部分學者傾向于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邏輯關聯,二者互為共生。從總體上看主要研究的方向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大多數學者認為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齊梅認為“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讓學生在課程中領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度與廣度,并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建立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1]
學者們普遍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念的教育,影響學生價值觀念和內心信念的形成,能夠為文化自信的培育開拓新的實踐路徑。如:姜茹茹所提到的“將培育高度文化自信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的戰略考量, 準確把握其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 有助于推進文化思維的形成, 創造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內生源泉, 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困境, 進而為文化自信的培育注入新的力量。”[2]
目前,關于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課之間的研究鮮少。筆者將其大致歸納為兩個方面:
第一,從課堂方式的角度。宋友文表示“我們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看待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重要使命, 將堅定文化自信貫穿于高校思政課建設整個過程, 以此來推進課堂教學革命。”[3]
第二,從受教育者的角度。陶杰提出“文化自信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廣泛地贏得了學生的人心,促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得以與新時代相適應,并為高等教育扎根中國大地提供和開拓了多個路徑。”[4]
張九童、張金福兩位學者對高校思政課中文化自信培育的問題和優勢進行了系列研究,他們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在中西比較中起到價值范導功能、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發揮文化心理塑造功能、在參與社會中發揮思政課的文化實踐化育功能。同時,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作為傳承先進文化和傳播意識形態的文化陣地,理應成為打造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思想高地。”[5]
目前,學界關于在高校思政課中增強文化自信教育的對策分析,主要體現課堂教學、教師管理、文化氛圍、社會協同等方面,縱觀學界的研究成果,筆者大致整理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堂教學方面,應發揮好思政理論課的主體作用。劉麗敏認為,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需要根據不同事情而變化、跟隨不同時代而發展,才能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對應性和有效性。要注重思政工作與學生之間的聯系,發揮高校思政課的重要作用。同時,開設相關的選修課,讓學生的文化修養與思想素質協同發展,共同提升。[6]盧雷,袁久紅同樣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通過以文化人來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第二,師資建設方面,國家應加強思政課教師的專項培訓。對此,郭孟偉提出“應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的社會實踐研修活動,加強培訓的力度和廣度,堅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思想觀念。”[7]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學界對于“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課”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撐。就目前“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這一研究情況來看,現有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缺乏系統性研究。學界關于二者相融入的研究較少,研究視角比較單一,這方面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研究。第二,缺乏將理論融入實踐的應用研究。現有的研究絕大部分多彰顯出理論價值,對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課怎樣相融合的實證研究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