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鵬 遼寧財貿學院
引言:民辦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如何提高民辦教育質量,是決定整個高校教育未來發展和改革創新的核心所在,下面筆者主要就提高民辦高校教育質量的相關措施進行概述:
就目前而言,國內各民辦院校的教育同行業人才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問題,這也是導致民辦高校教師教學難,學生學習難的主因之一,所以教育質量的提升必須立足在民辦教育的教學改革之上,以與時偕行的改革手段實現民辦教育的長效發展。民辦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除去最基本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外,還要就當下沿用的課程結構和教材細則加以調整和創新: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需基于崗位發展訴求為切入點,同崗位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相適應,以精簡、整合、新增等手段重構課程結構,另外文化課、理論課等課程的設置也需基于崗位發展訴求來進行[1]。其次,在教材設置方面也要有計劃地優化和革新,各民辦高校現在沿用的教材普遍重固化知識和理論,知識點繁雜、理論內容難度大,既缺乏同生產實踐的有效聯系,也脫節于專業崗位,既有違高職教育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培育的立足點,也提高高校教學工作的難度,必須基于教學實況和崗位發展需要適時調整。
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是民辦教育最主要的任務和發展目標,但這項工作并非朝夕之間便可以做好的,需要相關政府部門、院校、教師和學生的協同配合。為有效達成這一目標,民辦高校一定要適時革新辦學理念,擴大在實踐教學方面的投資力度,設置一整套切實可行的實踐體系,提升本校實踐教學質量,為實踐型復合人才的培養服務。其一高校方面需基于校內各專業學生的學情水平、實踐水平和具體的課程內容規設一個個階段性的實踐教學目標,定期給學生安排一定的實踐項目,慢慢構建一個整合“見習-崗位-畢業”三方實踐為一體的多元實踐體系,引導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了解的基礎上真正做到學以實用。其二在構建教學實踐體系的同時,高校方面還需圍繞崗位群來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多多聯系企業進行校企合作辦學,實踐證明,民辦院校以校企聯合的形式協同辦學,培養面向企業發展訴求的技術人才具有廣泛的可行性。因此,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學校要強化各個企業單位的聯系,擴大校企合作力度,使學生可以及時走進企業生產的最前線去實踐、去體驗、去鍛煉,這一來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二來也為日后的工作累積更多實踐經驗。
要想切實強化民辦教育的教學質量,便需具備一套兼具嚴格化、標準化、合理化的管理機制,特別是對于學生成績的考查和日常的監管,還要注意,機制只是一種保障,是基本的工作,最關鍵的部分在于后續的執行是否嚴格。于廣大民辦教師而言,從嚴執教是強化教學品質、構建學校特色品牌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但一直以來,從嚴執教恰好是很多民辦院校的弱勢之處[2]。我國民辦高校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在發展初期,受經驗少,職責意識不夠,師資團隊、管理團隊不完善等因素影響,監管不嚴、執教不嚴的問題很是突出,在日常教學、考核監管等方面都很松懈,乃至到了現在,還是有不少民辦高校存在類似的監管問題。
因此,各民辦高校必須構建多元、高效、嚴格的考核監管機制,以督促學生的日常學習,助推教育質量的提高,具體來看,可從以下幾點著手:首先是書面形式的考核,重點考查學生對基礎課程理論、技術的掌握水平,其次是實踐能力方便的考核,重點考查學生在實踐實習過程中表現情況、組織協調能力等等。另外,對于學生的課程設計和見習水平的考查可以通過寫論文、研究報告等多元形式進行,實行累計學分制,以這種多視角的綜合性考核模式一是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踴躍性,二是可以更辯證地了解學生的表現和水平。教師要做的則要強化監管、嚴格執教,將有些學生想渾水摸魚的想法及時扼制住,以嚴格的監管和執教督促學生學習、助推教學質量的提升。
持續優化和補充教育教學設施,循序改良辦學治學環境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決定教育質量能否穩中提升的要素之一,考慮到民辦高校的經費的有限性,相關教育部門應適時強化對民辦教育的經費傾斜,劃撥適量經費專門用于民辦高校的教育教學設備建設工作[3]。同時,高校方面也要多從內部找門路,立足于現有教學資源基礎之上謀求新發展,比如說可以將高校資源進一步整合、重組成實訓中心,強化高校實訓效力。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同其他高校展開合作,促成校校資源的協調運用,如此一是可以實現實訓設備的最大化運用,共享實訓資源,二來可以加速校際間的溝通協作,相互取長補短、齊頭并進,協同助推教育質量的強化。
總而言之,民辦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勢在必行,各民辦高校萬不可將教育工作模式化,拘泥于限定的條框之中,而需基于高校工作實情和人才培養訴求為切入點,機動、科學、有效地創新、優化、調整教育模式和管培方法,以實現民辦高校教育質量的穩中求新和穩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