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秀錟 吉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目前,我國民族立法取得巨大突破,初步發展為將憲法視作基礎,圍繞其他類型法律與規范性文件創設的民族法結構,然而怎樣促使此項法律切合實際的執行,落實有法可依以及有法必依的理念,依舊成為民族法建設的主要任務。在實際的民族法實施期間,相應的監督機制尚未完整,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民族法的實施成效,因此對民族法監督機制的完善課題開展具有現實意義,以下為筆者對此給予的相關分析與建議。
(一)監督主體。其一,國家機關。涉及權力機關、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首先是權力機關,其給予民族法的監督彰顯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監督民族立法,第二個層面是結合憲法與法律規定編寫行政機關以及司法機關的信息報告,給對應機關提供質詢計劃,調查分析重要的問題;其次是司法機關,涉及縱向與平行監督兩種模式,縱向監督是指上級單位給予下級單位進行民族管理處理的流程、且平行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與法律的約束流程,表現為起訴、上訴、審判監督流程,確保民族法具備適用性[1];最后是行政機關,其監督產生于行政關系權利以及行政隸屬之間的關系,也是行政管理權的手段體現,實際上是上級單位對下級單位進行民族法的監督活動其二,社會組織。其在監督過程中,主要是政黨以及群眾共同執行,即便不會產生法律效應,然而因為社會組織具備廣泛性,尤其是執政黨監督,在監督過程中存在特殊的地位,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社會組織可以理解為對組織內部成員進行紀律約束,參與對應的章程監督活動,提升民族法監督質量。其三,人民群眾。因為國家性質以及法律的本質性,群眾以批評與檢舉等模式,監督國家機關與工作者對民族法公務的實施情況,即便不具備法律效應,然而憑借組織以及輿論的力量可以彰顯監督力度。這三種監督主體存在一定的區別,然而共同的目標一致,也就是確保民族法正確執行。
(二)監督客體。民族法監督客體集中在監督權傾向的對象,涉及到國家機關與人員解決民族關系的流程,以民族法監督為主,保證國家機關與工作者可以結合民族法的要求,規范化處理民族關系,進而落實法律責任。
(一)缺少民族法監督意識。因為法律監督機制的創設比較艱辛,加之民族法以憲法結構為基礎形成的新穎法律單位,在完善進程中,因此國家機關對應工作者以及社會人民群眾普遍缺少民族法監督意識,尤其是執行監督操作以及接受監督的思想比較薄弱,尚未按照依法治國的戰略挖掘法律監督內涵,影響到民族監督機制的監督有效性。
(二)監督機制表現出立法層面與執行層面的盲點。其一,民族法的監督主體地位不夠凸顯,職責分工尚未明確。對于民族法的監督主體,專業化的民族法監督單位便是人民代表大會機構以及政府機構中的委員會,然而兩種機關基于民族法的監督缺少明確性分工,對應監督權限不夠清晰化,導致監督制度化不足,制約到其他國家機關的工作行為[2]。并且行政監督對應的行政處罰理念不夠深入,即便人民檢察院以及法院充當法律監督機關以及審判機關,同時歸屬于監督結構中的部分,然而針對民族法執行期間的違法現象也存在一定問題,這些現象的出現表明民族法應該進一步優化現有的監督制度,強化群眾給予民族法的認知與掌握。其二,監督內容表現出空白點。在民族法監督期間,對應的監督原則以及標準沒有明確規定,示范類型的條文比較多,對應限制性與懲罰性的條文少一些,監督流程無法可以,導致民族法監督流程難以形成,不容易達到民族法律實施的成效。其三,民族法監督對象沒有形成分工協作的局面,降低民族法監督制度良性運作的效率。
(一)增強民族法監督教育,樹立監督意識。按照全民族教育活動的宣傳情況,要對國家機關工作者以及群眾進行監督制度的知識教育,特別是執行民族法的工作,嚴格進行依法辦事,確保民族法被貫徹落實,增強對應人員的監督制度意識[3]。并且在群眾執行民族法監督權利的同時,主動性接受民族法制教育,發展巨大的民族法綜合實力,保障民族法全方位的實施。
(二)內化民族法監督細則,解決監督操作弊端。確定監督原則以及標準,設置對應的處罰機制,給予不實施民族法義務的人員進行處罰,全面給行政單位與司法單位內部的監督活動提供法律支撐。
(三)結合監督主體與監督活動,互相制衡與調整。在民族法監督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中,應該結合監督主體以及監督活動,將黨組織監督與國家機關的監督和群眾監督活動加以聯合,相互關聯與作用,促使其發展為良性循環的運作結構[4],由此促使民族法制度正常進行,提升民族區域穩定發展實效性。
結束語:綜上所述,民族法實施中的監督機制與完善策略課題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因為民族法實施中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取得的成效尚未理想化,所以要給予監督機制進行一系列的完善處理,加大民族法監督力度,強化民族法的實施效率,促使國家更好的進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