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福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
從政策角度來看,為切實減輕納稅人稅收負擔,進一步完善稅制,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和十九大報告關于深化改革個人所得稅的要求,2018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個人所得稅改革進行了部署和安排,為順利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奠定了基礎。2018年8月3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順利通過表決,并于2019年1月1日在全國施行。
從實踐角度來看,在改革前的個稅體制下,高收入者收入來源多,可以分類征稅,按照不同的費用扣除標準多項扣除,從而少納稅,不利于稅收對于收入的二次調節。另外,計稅次數影響納稅金額,同樣金額的收入分次計稅納稅少,可能引起納稅不公平。同時,監管不嚴導致的偷稅漏稅事件也時有發生。
無論政策角度還是實踐角度,對于作為我國三大稅種之一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勢在必行。
為與國際接軌以及更好兼顧工薪階層,新的《個人所得稅法》采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征收模式。所得項目,由原來的11項調整為現在的9項,將原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4個勞動性所得的項目統一歸并為綜合所得項目,采取綜合征收模式;將原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統一歸并為經營所得項目;保留了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項目;刪除了其他所得項目,對除綜合所得以外的項目采取分類征收模式。綜合所得項目按年匯總納稅。
一方面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由原來的每月3500元上調到每月5000元。基本減除費用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基本生活必須支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通脹的影響等因素,原有的水平不能滿足人們目前的生活必須支出,5000元的標準在保障民生的同時也有一定的前瞻性。
另一方面,新增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六項支出。充分考慮了每個納稅個體的差異化和不同需求,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納稅人在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租房等方面的壓力。
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調整了綜合所得和經營所得項目的稅率結構,以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的納稅負擔。我國個稅納稅群體呈金字塔狀分布,適用中低檔稅率的人群最多,適當拉長中低檔稅率級距,有利于使更多人享受到稅改紅利。因此對綜合所得項目在適用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的基礎上,適度拉長了3%、10%和20%三檔較低稅率的級距,縮小了中檔25%稅率的級距,剩余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保持不變。除此之外,經營所得的稅率,在維持原5%至35%五級超額累進稅率的前提下,也加大了各稅率檔次的級距,最低稅率5%對應的級距由原來的1500元提高到3000元,最高稅率35%對應的級距上限由原來的100000元提高到500000元,同樣也是為了降低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納稅負擔。
為了與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一致,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新的《個人所得稅法》將居民納稅人的居住時間判定標準由原來的滿1年調整為滿183天。另外,同時建立了自然人反避稅的條款,用以保障國家的稅收權益。
由于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綜合所得項目按年匯總納稅,那么年終獎對員工的激勵作用就下降了。原制度下,年終獎平均分攤到每個月來計算,而新制度下,年終獎與平時工資累計后按年收入計算個人所得稅,對于公司中需要激勵的核心員工,以年終獎形式的激勵可能會使員工繳納更多的個稅,因此企業有必要探索新的員工激勵模式,探索新的雇傭關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同時,企業也要注意外籍員工的管理,還有納稅申報模式的改變及其帶來的一定實操中的復雜性,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使自身的經營模式和運營方式適應新《個人所得稅法》的要求,適應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