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列 江蘇銀行鹽城鹽都支行
引言:金融服務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資源,近年來商業銀行通過簡化金融業務流程、設置專用信貸制度、創新抵押擔保形式等手段,以滿足農村地區的融資需求。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給商業銀行服務三農帶來新的方式,有必要對服務策略做總結性分析。
商業銀行應充分認識互聯網金融給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升級帶來的良好契機,借助各區域經營管理優勢,將線下銀行網點與線上金融單元相結合,積極開發電子銀行、手機銀行、互聯網融資、農業電商等金融服務產品,搭建功能全面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1]。在不斷豐富三農互聯網金融服務產品及方式的同時,商業銀行還需將關注重點放在金融服務成本控制及風險防控上,增加商業銀行與農村居民、企業間的信息共享程度,以使互聯網金融覆蓋更多三農客戶,并長期、穩定提供金融服務。
1.電子銀行
線下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之間并不是相互替代、進階的關系,而是相互補充,以形成更加完善、系統的金融服務體系。三農金融客戶群體有其突出特點,且體量龐大,在制定服務方案的過程中,商業銀行應充分了解不同三農客戶的實際需求,并以傳統金融產品為基礎,在此基礎上發展電子銀行,以提供多樣化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使得不同融資需求的農村居民均能享受到相應的金融服務,確保農村地區各項農業生產、產業創新活動順利進行。
2.征信體系
三農客戶往往缺少融資擔保,對金融、法律、經濟等知識的了解有限,信用信息相對缺乏,風險防范意識較低。以上特點也成為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題。為逐漸完善農村客戶的信用系統,給出如下征信體系構建方案:第一,統計三農客戶以往交易記錄、現金流向等信息,了解客戶信用水平,并對其進行信用等級劃分,篩選優質客戶為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信用信息的采集還可依托于現有的農業電商平臺,為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設置相應的授信額度。第二,與當地村委會或鄉縣政府部門相配合,采取團體授信的方式,或由當地融資擔保公司進行擔保,以降低互聯網金融服務風險。第三,征信體系基本成形并積累一定的信息基礎后,商業銀行與當地政府、執法部門、普通居民聯合,加強各方間的信息共享,不斷對農村征信體系進行信息補充。完成互聯網身份認證,并落實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失信懲處機制,提高三農客戶違約、失信成本,以從根源上降低金融風險的發生。
農村地區商業銀行網點分布密度較低,嚴重影響到支付結算工作的有效開展,并給金融業務擴張帶來一定阻礙。目前,移動電子設備在農村地區得到極大的普及,這給便捷金融服務的提供帶來有利條件,商業銀行可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遵照便捷、安全、高效等原則,對農村地區的支付結算方式進行創新。例如,部分地區發行的惠農金融IC卡,該卡除具備與傳統金融功能外,還可用于生活費用繳納,并逐漸完成與農村醫療、農業補貼等項目的融合。惠農金融IC卡有其相應的線上平臺,提供線上充值繳費、轉賬支付、信息查詢等功能。
與農村地區龍頭企業、產品經銷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進行三農金融市場培育,借助信息共享平臺,促使互聯網金融服務覆蓋整個三農產業鏈[2]。另外,商業銀行還需與互聯網企業進行合作,如農業電商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等,對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服務資源進行補充。依托各類互聯網平臺提供的三農客戶數據,以制定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另外,互聯網企業能夠給商業銀行服務三農業務的開展提供基礎支持,以開發適應本銀行體系及目標服務區域用戶需求的線上平臺。商業銀行可通過支付結算、信貸等業務,輔助相關平臺的發展成熟,以占據更大的三農金融市場份額,使金融服務覆蓋更多農村客戶。
針對三農客戶金融知識儲備有限、風險控制意識不足等問題,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提供應與金融知識宣傳普及同步進行。例如,通過地方電視、廣播、報紙、微信平臺等渠道,積極開展金融知識宣傳工作,強調個人征信的重要性,以提高農村客戶的整體金融素養,培養誠信意識,優化三農客戶征信水平。同時開展一定的普法教育,正確辨別網絡金融信息,并善于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結論: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的商業銀行服務三農途徑主要包括發展電子銀行、搭建征信體系、提供便捷服務、加強企業合作、金融宣傳普及等,不斷優化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環境,創新針對三農客戶的金融產品,使金融行業發展的正外部效應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