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男 中國工商銀行
近兩年,區塊鏈這個概念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從國家層面到民間企業團體,都對區塊鏈技術予以的重視與期待。2019年10月24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北京市政府也于11月引發的《北京市新一輪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重點任務》通知上,提出推進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智能場景應用。在政策大的指導下,各企業團體也紛紛研究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作為一個新興應用,目前區塊鏈已在金融、公共服務、農業、醫療、版權和公益等領域進行了應用。本篇文章就對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做一個簡要介紹。
2008年,一位自稱中本聰的人發表了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支付系統》,最早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共享賬本和數據庫,在技術層面具有信息分布式存儲、點對點傳輸、節點間簽約共識機制、信息通過加密算法加密等特點。從應用的視角來看,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其中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最重要的特點,它實現了交易無需中心化機構進行代理,直接通過點對點交互方式完成交易,在交易過程中省去中介環節從而節約資源,簡單高效,且每個節點都對交易有自主權,排除了中心機構和其他節點對信息的篡改風險,也排除了因為中心機構功能失效導致的交易失效。
區塊鏈現在最為廣泛的應用就是數字貨幣,最為著名的案例即比特幣。比特幣是以區塊鏈技術為底層基礎,通過P2P點對點傳輸形式的加密數字貨幣。比特幣不需要中央貨幣機構發行,它是通過復雜算法,每十分鐘生成諾干個,其總量被限制在2100萬個。由于數量有限,生成算法本身確保無法通過人為制造大量貨幣操縱幣值,具有較強的稀缺性,且基于密碼學的設計保證其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匿名性,因此被普遍作為一種數字貨幣進行交易,在很多國家比特幣可以兌換成國家法定貨幣,也有商品可以直接通過比特幣進行購買。目前除了比特幣,還有很多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比如以太幣、瑞波幣、萊特幣等等。由于這些數字貨幣完全的去中心化,政府金融機構難于對其進行監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進行非法交易,因此,各國央行紛紛開始發行數字貨幣的計劃。其中,我國央行率先宣布推動數字貨幣的研發,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中國央行早在2014年就開始著手研究數字貨幣,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搭建了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屆時央行將采用雙層運營體系,把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結合起來,最終實現數字貨幣替代部分現金。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既可以利用數字貨幣自身優勢,優化貨幣的支付功能,提升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央行還可以調整數字貨幣的利率,使其成為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同時由于央行法定承認和信用背書,數字貨幣也可以成為一種安全資產以滿足公眾的儲蓄需求。基于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優勢,目前除中國外,美國、法國、瑞典等多個國家也正在努力開展央行數字貨幣相關工作。
目前區塊鏈在銀行業的應用主要有支付清算、銀行信用信息、供應鏈金融等方面。
在支付清算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點對點支付,消除支付清算過程中不必要的中介環節,尤其在跨境支付清算等領域,可以大大提高服務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招商銀行的直聯支付區塊鏈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處理海外分行和境內總行之間的支付清算需求,運用該平臺后,境外分行之間可以直接點對點發起清算請求,無需再經過總行這個中間環節,省去了中間的審批和操作流程。渣打銀行使用其區塊鏈平臺實現跨境交易,使得之前傳統方式需要3天的結算流程縮短到了10秒,服務效率提升明顯。
銀行信用信息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銀行信貸系統的無效性,加強銀行對客戶信用狀況數據的掌握,加強機構間數據共享與流通,破除機構間的數據孤島。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聯合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渣打銀行等企業共同開發的粵港澳大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為戰略伙伴提供投放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核心企業付款明細簽發、供應商融資申請以及銀行受理等全程均通過該平臺完成,降低了銀行調查客戶情況的成本,省去中間審批操作環節,提高了企業融資效率。招商銀行基于區塊鏈的產業互聯網協作平臺,允許聯盟中的核心企業將交易數據直接記錄于區塊鏈賬本中,賬本中每筆數據都可追溯來源,且數據不能隨意篡改,安全可靠,銀行可以利用真實可信的數據實時跟進融資進度,減少了信用部門收集數據所消耗的成本。
供應鏈金融方面,區塊鏈平臺可以資金流和物流整合在一起,銀行擁有整個供應鏈上企業的信息和交易記錄,借助技術支持可以降低審批操作和風險管控成本。工商銀行建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信用憑據融資平臺,將核心企業與各層級供應商間的采購資金流與貿易流集成到區塊聯盟平臺上,供應鏈上任一持有應收款數字憑據的供應商可以在線申請融資,工行智慧信貸平臺收到申請后,可快速將資金貸給企業,有效緩解了處于產業鏈末端企業的資金壓力,解決長期困擾銀行的小微企業供應鏈融資問題。
區塊鏈在證券行業的應用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應用范圍可包括交易前范圍,如識別客戶、信息披露;交易中環節,如股票、債券、衍生品發行等;交易后環節,如登記存管、清算交收等;區塊鏈還在資產證券化(ABS)領域有一定應用。其中以資產證券化領域應用最為廣泛,傳統ABS模式下,存在業務參與方較多、涉及資產多、業務鏈條長等情況,信息不對稱和不透明的問題較為突出,增加了風險定價和信息傳播的難度。在ABS業務流程中引入區塊鏈技術,業務參與方作為區塊鏈上的節點,可以實時共享數據,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可降低存續期內的風險。目前,廣發證券自主研發的基于區塊鏈的廣發ABS云平臺,擁有全通用的數據模型和可回溯歷史數據兩大特點,運用區塊鏈技術對業務流程中的資金和業務變化進行有效的傳輸和風險監控,保證了數據真實性和安全性,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發行管理困難、資產運行效率差等問題。除此之外,德邦證券也于2017年發行了首單區塊鏈供應鏈金融ABS產品,包括華泰證券、天風證券、中泰證券等多個券商也相繼發行了區塊鏈ABS產品。目前證券行業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仍在探索開發中,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業務場景應用這一新技術。
區塊鏈在保險行業的應用,主要運用其去中心化、數據真實性、自治性等特點,在靜態等級、身份識別、智能合約等方面所應用,旨在解決保險業自身存在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需求不足、風險不確定等痛點難題,保險公司可以借助區塊鏈進行身份認證、健康證明、資產證明,通過準確的數據信息來精確定價和核保理賠,減少保險欺詐情況的發生,同時利用只能合約減少人工操作成本,提高效率。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保險公司開始嘗試區塊鏈技術,支付寶保險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克服了保險欺詐和客戶服務流程繁瑣兩大難題;平安保險打造Genesis 再保險平臺,應用區塊鏈技術記錄保險資產生命周期,實現了鏈上保單份額切割、智能匹配及交割,使再保險產品流動性得到提升。上海保險交易所推出了區塊鏈保險業務平臺--保交鏈,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了金融清算、合規性監管、保險交易、反欺詐等多個領域。
目前區塊鏈在金融監管領域的應用較少,主要還是應用在公益扶貧資金的監管上。2016年工商銀行和負責貴州扶貧的貴民集團合作,共同搭建脫貧攻堅基金管理系統,用于扶貧項目資金用款的審批和處理扶貧資金的劃轉。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共識機制、共享機制、溯源機制,實現扶貧款項的透明運作,銀行可以直接審查扶貧資金撥付和用款審批等信息,確保扶貧資金專款專用,避免擠占挪用。
總之,金融領域已成為區塊鏈迄今為止應用最為廣闊的領域,也是落地場景最多、最為豐富的領域。盡管還存在諸如行業數字化轉型問題、容量問題、交易確認時間長、算法協議安全等問題困擾,但是隨著不斷的探索和研究,相信未來區塊鏈一定可以在金融領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