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徐州市泰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眾所周知,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逐漸發展成為了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與此同時,在財務管控方面卻出現了各類問題,特別是在營改增政策實施之后,建筑企業的利潤受到影響,在這一發展背景下,需要針對實際的情況制定完善管理方法,科學且合理的規避風險,提高財務管理效率,這樣才能從本質上推動建筑業的發展與進步。
(一)勞務發票獲取存在風險。在建筑企業的發展中農民工是主要的群體,且農民工具有流動性,在工資管理上則較為混亂,在未實施營改增之前有些建筑企業會把人工費變為材料費,或者把材料費變為人工費,自行調劑各類成本。然而在營改增之后,因國家加強了對各環節發票的管理,其比例無法隨意修改。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大多數建筑項目以分包的形式分包給包工頭,但是因為包工頭沒有合法的身份,所以只能以個人身份代開發票,而普通發票是無法抵扣增值稅銷項稅的,因此只能讓勞務公司代開,這樣一來不利于企業的財務風險的控制,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材料發票獲取困難。在建筑企業的發展中,材料成本中的主要材料大多數是從正規生產企業所購買的,并不存在無法取得發票的現象,但是對于其它輔助材料,比如沙子、石子、磚等是很難法取得正規發票的,這樣一來,建筑企業所發生的部份材料成本無法入賬。為從根本上彌補這一缺陷與不足,大多數建筑企業往往會通過其它途徑開具正規發票,但是,這種虛開材料發票的現象是違法的,同時也為建筑企業埋下了稅務風險。
(三)缺乏對項目部財務的管控。一般而言,建筑企業在拿到一個項目之后會根據要求承包給項目經理,然后實施全面管理,由項目經理組建勞務班子加以負責。這種背景下,建筑企業只對項目的財務進行管控,并沒有對項目的施工過程加以管理,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建筑企業給項目經理的報酬是以提成的方式,換而言之便是如果項目管控的好,那么利潤就高,如果項目管控的不好,利潤則比較低。雖然這種方式比較簡單,但是,這種模式下建筑企業缺乏對工程施工的動態控制,各類事故無法保證,并且無法對成本費用進行事前預算、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特別是在實施營改增之后這一模式更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采取勞務分包的方式,減少勞務費支付風險。在新時期為進一步降低財務風險,建筑企業應采取勞務分包的方式,與勞務公司簽訂勞務分包合同,在合同中需要約定由勞務公司發放農民工的工資。在勞務公司分包掛靠的時候需要以勞務公司名義與農民工簽署合同,并且在合同中要表明以下幾點:工資必須是包含社保的工資,且在合同之中要有社會保險的條款,建筑企業要通過考勤的方式加強對農民工工資的支出,全員全額申報個人所得稅,且工資需發放到每一位農民工手中,這樣才能進一步降低財務風險及因農民工工資未及時發放給建筑業帶來的經營風險。
(二)加強對材料供應商的控制,降低建筑企業稅負和風險。如今,我國稅收制度的改革,要求建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據實際情況加強對材料供應商的選擇及采購控制,選擇信譽較好,經營規范的企業,盡量降低因供應商的自身風險給建筑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和損失,同時也能夠保證建筑企業的創新發展。但是從采購的材料成本方面考慮,因經營規范的企業管控成本較高造成的材料價格偏高,會增加企業的工程成本,即使這樣,在實施營改增之后,因增值稅專用發票可以抵扣一部分稅款,通過計算得知,仍是選擇正規廠家更為合理,也能夠保證材料的質量。
(三)采取集權化財務管理模式。第一是需要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從根本上保證企業資金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這就需要建筑企業在各部門的崗位設置上做到相互制約,審批制度做到科學合理。日常支出按流程審批,重大支出需重點關注,走特殊審批程序。對項目經理負責的各項目,企業在材料采購環節、工程管理環節派遣專業人員進行監管,降低企業在資金、材料、工程質量、稅務等方面的風險。在進行施工材料采購時,需要按照預算工程量加以采購,這樣可以減少浪費現象的發生。第二是要采取全面預算管理。為進一步降低財務風險的發生,需要構建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將建筑企業的各項支出按項目納入預算管理,做到全員參與。對于出現超出預算的現象,則需要進行嚴格的審批后才能進行超預算支出。要做到對建筑企業項目成本費用的有效控制,應按工程進度建立動態的成本管理預算。如預算執行與預算目標存在差異,則可以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查找原因,并進行積極有效的應對。全面預算工作還需要建筑企業對各項目進行績效考核,幫助企業精準的掌握各項目的工作成果。第三是制定完善的績效評價制度,建筑企業在制定績效考核指標時,要盡量將指標量化,便于比較分析。建筑企業需要與施工項目部簽訂合同,在合同中要約定績效考核的相關內容,做好監督與管理,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價,保證分配方式的完整性、合理性。提高各項目員工的積極性。
結語:綜上所述,現階段在營改增政策實施之后,建筑企業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在新時期建筑企業要做到與時俱進,對財務管控加以重視,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針對性的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才能降低財務風險,控制項目成本與風險,維持資金穩定性,實現利潤最大化,實現建筑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