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婷 遼寧科技學院
張大為 沈陽藥科大學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各類社會組織接收捐款金額在2015年已達610.3億元人民幣[1]。這表明民間非營利組織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更多的作用,并承擔了更大的社會責任[2]。會計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公眾參與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因而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業已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3]。
(一)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的概念。民間非營利組織披露會計信息是指將組織的發展信息,基本信息,財務信息和財務報告等會計信息及時、準確地向信息使用者公布[4]。
(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的特征。1.會計信息披露內容更廣泛,格式不同。民間非營利組織有著更為廣泛的會計信息,有會計憑證和書籍,還有組織的協定,年度計劃,如業務決策和新聞稿[4]。因而與其他企事業單位相比,其內容更廣泛,披露信息的格式也有所差異。2.會計信息披露方式的多樣化。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信息有著更多的需求使用者[5]。不同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有著不同的個性需求[4]。這就對披露信息方式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會計信息披露的途徑有所創新。民間非營利組織向公眾提供書面財務報告和分析報告的費用高昂,不具備現實的可操作性。互聯網平臺因其高效便捷、費用低等特點,業已成為公眾獲取相關信息的主要途徑[6]。
(一)民間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的相關法規與制度建設尚不完善。自2005年以來,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已實施了15年,現已被民間非營利組織廣泛使用[7]。但“會計準則”尚未修訂,這一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對會計信息披露的較高要求。相關法律規定無一例外地使用“應當”一詞,不具有約束力。“以適當方式向社會披露”的表述不精確,不實際。最嚴肅的方式也僅是“給予警告,責令停止活動”。缺乏具體而嚴格的責任條款,因而對非營利組織不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行為難以懲戒。
(二)雙重管理體制導致的監管缺失。現行法律法規缺乏部門之間的責任分工,對監管機構實施監督的手段與程序方面尚無明確的操作規則。雙重管理體制導致相關問責與監管機制難以貫徹執行,阻礙了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5]。民間非營利組織在會計信息披露的過程中,就會因缺少切實地監督而出現披露不充分或披露不足的問題,進而嚴重影響其正常的發展。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渠道。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信息披露的渠道較少,止步于官方網站、政府平臺和行業平臺[5]。
(四)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根據相關統計信息,只有不到一半的民間非營利組織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公布年度工作報告,更新捐贈信息。只有9%的民間非營利組織能夠提供并及時更新項目信息。一部分民間非營利組織甚至在2019年初對社會團體披露2017年的相關信息[5]。
(一)完善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會計規范建設,構建適用于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準則體系[8]。進一步推進會計信息披露相關法規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社會團體和民間非營利組織的信息披露方式[9]。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民間非營利組織進行會計信息披露,并針對不履行信息披露的相關組織實施懲戒措施[7]。
(二)加強對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披露的外部監督。進一步建立健全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外部審計制度。相關監管機構要加強對年檢所要求的會計信息披露的平臺監管[9]。信息披露是年檢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民間非營利組織提交的年度工作報告及本年度其他指定信息按規定在統一信息披露平臺上公布,登記管理機構才能予以年檢合格并加蓋印章[7]。
(三)建立統一的具有權威性的信息披露平臺。相關監管機構應考慮建立統一的,且能夠覆蓋所有類型的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權威性信息披露平臺[7]。所有民間非營利組織都應嚴格按照規定在平臺上向監管機構提交年度報告等年度檢查信息,并依法向公眾公布。
(四)加強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內部治理。完善民間非盈利組織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有效的內控系統[7]。民間非營利組織應在嚴格的內控系統下,實施和完善內部信息系統,包括披露內容,披露質量,披露要求,披露渠道和原則以及明確的相應責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