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春蘭 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
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黨建所面臨的環境、對象和內容也發生變化,但黨的一切工作都應圍繞著“初心和使命”進行,以踐行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必須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現黨建精準預測、精準決策、精準服務。
高職院校黨建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頭緒繁雜、政治政務艱巨的系統過程,需要大量的專兼職黨務工作者和全校師生黨員投入和配合,才能提升黨建工作質量和水平,才能讓黨建工作服務黨員這件好事變好,增強黨員黨組織歸屬感。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健全的組織架構,黨建工作正常運轉,但黨務工作者的待遇和身份認同并沒有隨著黨建任務的加重而提高,黨員群眾對黨建工作的滿意度還比較低,黨群關系的改善與黨建工作重要性不成正比。分析原因主要有:
一是黨建工作信息化建設滯后。很多高職院校僅建立了黨建網站、QQ群、微信公眾號等,有些學校甚至連專門的黨建網站都沒建設,黨建板塊只是部門網站的“冰山一角”。所謂的“黨建互聯網+”其實是“黨建+互聯網”,就是將黨建線下工作搬到線上運行,非但沒有減輕黨務工作者任務,反而增加了黨務工作者工作量。黨建網絡化建設內容簡單,學習任務簡單陳舊、組織生活的過度留痕等,非但不能滿足黨員群眾實際需要、解決黨員群眾亟需解決的問題,卻成為了黨員群眾吐槽詬病的對象,黨建精準服務與黨員群眾無縫對接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二是黨務工作者的能力素質有待提升。高職院校體量有限,專職黨務工作者配備捉襟見肘,兼職黨務工作者大部分是身兼數職的輔導員或專任老師擔任,黨建重點工作任務壓下來時就緊一下,黨建常規工作懈怠,“闖關”思想嚴重,黨建質量自然提不上去,工作成效經不住推敲。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黨務工作者在學校的地位不足,基層黨委重視不夠,黨務工作者“雙重身份、雙線晉升”遲遲不能落地,導致專職黨務工作者急于“跳出”黨建工作圈,兼職黨務工作者喜歡“踢皮球”式把黨建工作踢給新人,黨務工作的延續性不強,黨建精準服務群眾無異于“空氣承諾”。
(一)厚植黨的執政基礎的內在要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服務功能是基層黨組織的根,人民群眾是黨的執政基礎,深厚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執政地位的力量源泉,必須要把人民群眾作為我們黨的根本所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自覺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特別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條件下,國際關系格局或將重大重塑,中國共產黨在應對國際危機的同時,應擴大黨的群眾基礎,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支持和擁護。
(二)迎合黨員群眾“胃口”迫切需要。在自媒體、全媒體、信息化不斷發展的新時期,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當下,高職院校黨建信息龐雜、思想活躍、話語形態復雜,信息化黨建成為高校黨建工作的“最大變量”和“最大增量”,粗放型黨建工作已經不能滿足黨員群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的黨員群眾E生活進程。黨組織所謂的為民服務與黨員群眾的所想所盼大相徑庭,不對黨員群眾的“胃口”,自然也得不到黨員群眾的擁護。
(一)要有精準服務的思維。將精準服務的理念運用到“黨建互聯網+”中,運用大數據分析黨員數據結構中的年齡、性別、特長愛好、職稱、學歷、經濟狀態等基礎信息,盡可能的挖掘深層次問題,了解黨員群眾迫切需求,制定不同服務內容、不同服務方式滿足黨員群眾多維需求,正在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確保服務不流于形式,不增加黨員群眾負擔,做到精心服務。
(二)要有精準服務的數據。通常大數據具有數據信息量大、范圍廣、來源廣的特性,黨建精準服務要側重于數據的深層次分析,區分黨員基礎數據、拓展數據、日常行為數據、其他來源數據,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注意保護數據安全性,將數據做小、做精、做細,聚焦服務對象的痛點、難點問題,做到精細服務。
(三)要有精準服務的能力。黨務工作者的服務能力決定了服務的水平,嚴格入選標準,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選拔一批思想政治覺悟高、群眾基礎好、工作責任心強、熱心公益事業志愿服務、善于服務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加強黨務干部政治理論素養、業務能力培養,加大人財物保障投入力度,解決黨務干部身份認同、經濟補助,解決黨務工作者生活、家庭、工作等后顧之憂,查找影響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的深層次原因,解決影響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的突出問題,做到有能力服務。
(四)要有精準服務的制度。為推動精準服務向專業化、制度化發展,確保精準服務落實落地,精準服務要把嚴格把好制度關,做到服務有制度。以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黨員“亮身份、踐承諾”、“五項聯系”制度、“五進服務”活動為例,通過創建黨員示范崗的方式,黨員主動亮明身份,公開崗位職責,主動為民服務;建立“五項聯系”“五進服務”聯系服務臺賬,記錄聯系幫扶對象、問題、措施、頻次、效果等,活動開展情況納入黨組織年度考核、黨員年度評議。
(五)要有精準服務的載體。強化服務渠道創新,黨建精準服務才更具有活力,要與時俱進地創新服務載體和活動方式,為黨員群眾提供一種開放式、菜單式服務內容,增強黨員群眾參與組織生活的吸引力。創新互聯網服務思維模式,搭建適合基層黨組織、適合高職院校自身的工作平臺,使黨建工作、黨建服務更直接、更便捷、更易操作,做到服務有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