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 安徽大學
中國的能源稟賦結構特點體現為"富煤、貧油、少氣",根據我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的石油產量在2010年后基本保持2億噸,近幾年有下降的趨勢,天然氣的產量雖然在增長,但年增長率也開始出現下降態勢。中亞地區的能源儲量非常豐富,尤其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這三個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和儲采比都很可觀,因此也擁有著巨大的出口潛力。目前,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及升級轉型尚未完成,仍十分依賴能源消耗,而中亞地區的能源市場則存在供給過剩的問題。因此,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能源合作上有著很強的互補性,既可以解中國的“燃眉之急”,又可以解中亞國家的能源供給過剩之困,從而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一)大國地緣政治影響。中亞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能源,使得美國、俄羅斯、歐盟、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都漸漸加入了中亞地區的能源博弈。美國在2011年提出的“新絲綢之路”戰略就意圖主導“中亞-阿富汗-南亞”經濟體,從中獲取能源和經濟利益。歐盟也提出過“新絲綢之路”計劃,從全方位加強同中亞國家的聯系。印度也開始加大加深了與中亞國家在能源貿易方面的合作水平。各國勢力在中亞地區的能源角逐,都給中國與中亞的能源合作帶來了影響。
(二)中亞地區基礎設施與法律制度建設落后。中亞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直發展較緩慢,這也影響了與其他國家能源合作的開展。而且,中亞地區在能源合作方面的法律制度也缺乏系統性,受政治體系影響較大,中國與中亞的能源合作協定就具有模糊性,對于能源合作的爭端解決模式還不夠完善。
(三)中國能源企業國際競爭力不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能源公司相比,中國的企業存在著例如資金缺乏、管理模式粗放、技術水平不夠、抗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如何在國際競爭中提高競爭力,也是中國與中亞能源合作面臨的一個挑戰。
(一)深化中國與中亞能源合作機制。伴隨能源合作的加深,中國將建立一個上中下游的全產業鏈,集油氣勘探、管道運輸、原油加工、油氣銷售于一體。這樣的合作模式可以引領中亞地區的經濟走向多元化發展,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聯合能源供應國與能源消費國,同時吸引更多國家參與,以促進整個地區的經濟共同繁榮發展。
(二)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國與中亞地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仍需不斷加強,這既有利于中亞國家的能源出口,也有利于中國對其進行國際投資,將國內的過剩產能行業進行國際轉移,促進國內外的市場聯通,形成全方位的開放格局,加強與中亞地區在基礎設施方面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現有管道的利用率,并推進沿線各地區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的強化,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將得到深化,能夠更好的進行國際產業的轉移。
(三)構建“一帶一路”中亞能源金融體系。中亞各國正相繼進入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亟需外部資金的支持,而中亞各國在外匯儲備方面又極為短缺,能源則是中亞在出口創匯中體現優勢的重要產業。“一帶一路”建設在產融結合方面就體現了作用,這也促進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產業、投融資這些領域的合作強化。通過構建科學高效的投融資平臺,長期穩定地為區域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資金支持。基于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資金和能源方面天然存在的互補性,能源金融體系的構建將有利于促進能源產業與金融產業的生態及戰略融合。
(四)注意直接投資的風險評估。我國在能源領域上,對中亞國家的投資還是以直接投資方式為主。在直接投資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中亞國家的國家風險和投資環境都不太樂觀,中國企業在直接投資之前要在該國家和地區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關注該國的國家風險,爭取將直接投資的風險值降到最低。除此之外,我國的企業還可以通過投保一些保險產品,來進一步規避對中亞國家進行投資時可能產生的風險。
(五)提高中國能源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中國的企業更要采取措施來提高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首先可以通過創新科技、引進人才來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經營水平。其次,可以對業務進行重組調整,來增強企業的盈利和整體實力。再次,可以建立更加高效的市場信息處理體系,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最后,要堅持多元化的管理經營模式,從而提高抗風險能力。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式,不停下創新的腳步才能不被市場淘汰,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結論:從“大寫意”轉變到“工筆畫”,“一帶一路”的共建需要一步步的不斷深化和實踐,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中國作為世界能源消費的第一大國,既要利用好中亞國家的能源優勢,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要注意探索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機制的完善,從而構建效率更高的合作通道及合作更為便利的金融體系,同時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并在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中靈活規避可能產生的風險,并且處理好與各國和經濟體之間的政治經濟利益關系,從而使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實現更好的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