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桔 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
引言:在2020年3月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工作指導,對脫貧攻堅的質量、人民滿意度進行了重點強調。可以說,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黨中央在當前“三農”工作中的重要戰略部署,推動了長期輸血式扶貧的實現,促使“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
對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來說,兩者在內容方面存著延續性、在時間方面存在著連續性、在戰略安排方面存在著協同性[1]。站在主要內容與時間安排的角度進行分析,脫貧攻堅的展開時間為2015年至2020年,著重解決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展開時間為2018年至2022年(第一個五年規劃),著重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能夠看出,兩者在內容方面存在著連續共通性,且在時間安排方面較為連貫。站在戰略安排的角度進行分析,脫貧攻堅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優先任務,在未有效處理貧困人口的基本需求、貧困地區絕對貧困問題的條件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展開無從談起,相對應的,“三農”問題無法實現根本性解決。總體來說,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極高的可行性。
1.機制銜接
嚴格落實黨政“一把手”責任制,結合農村現實情況,構建起完善的責任體系。實踐中,應當積極借鑒第三方評估機制等脫貧攻堅工作中使用的成熟機制,并形成監督考核體系。為了進一步強化相關責任人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視程度,需要將考核結果與晉升、選拔、干部任用等相掛鉤,為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供高質量的人員與組織保障。
2.規劃銜接
在鄉村振興地方規劃的編制中納入脫貧攻堅的相關任務,確保兩者在規劃與工作方面表現出相輔相成的狀態。實踐中,要結合地方現實情況制定經濟發展短期計劃,并實施任務分解。同時,要著重關注地方差異,依托“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規劃。
3.政策銜接
結合地方現實情況梳理脫貧攻堅政策,明確需要進一步強化、接續的政策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優化有關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實踐中,要推動特惠性政策不斷向著普惠性政策的方向轉變,促使臨時性幫扶政策逐步發展成為常態化支持政策。另外,要重點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避免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在獲取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存在差異。
1.產業興旺。可以說,產業興旺是解決所有農村現實問題的前提,在鄉村振興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也可以實現對脫貧攻堅成效的鞏固。因此,在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中,應當著重推動農村產業的更好發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需要結合農村實際,積極開展農村特色產業,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養殖產業、旅游產業等等,形成具備地域特色的品牌。另外,要充分發揮出互聯網在農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形成農產業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產業鏈。
2.生態宜居。維護農村生態環境,創建宜居的美麗鄉村也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內容,也為農村脫貧人口提供了更優質的生產生活環境。實踐中,要著重保護鄉村現有的歷史人文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等,始終堅持低污染、可持續的鄉村發展原則。
3.鄉風文明。鄉風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的實現提供了軟件保障,推動了農村居民精神面貌的優化,形成鄉村文明新氣象。在這一過程中,要結合鄉村特有人文資源,組建群眾文藝隊伍,為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舉辦提供更多支持。同時,可以定期展開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的評選活動,結合政策、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等的大力宣傳,實現文明新風的樹立。
4.有效治理。為了實現有效治理,必須要切實落實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的措施,選拔優質人才深入農村基層組建起基層黨組織。同時,要充分發揮出社會與市場的力量,形成市場、社會、政府三位一體、相互配合且相互牽制的治理格局[2]。引入群眾自治制度,利用法治方法完成鄉村治理。
1.著重突出“精準”原則。針對不同地區、狀況的貧困農戶,必須落實差異性的扶貧方法,真正實現精準脫貧,保證脫貧攻堅工作的展開效率效果。同時,在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也要重點突顯出精準性原則,對于不同地區引入針對性的政策措施與規劃。
2.分區遞進式推進。我國地域遼闊,農村地區的現實情況千差萬別,且在發展目標、方法等方面均存在極大的差異性。針對這樣的情況,為了更好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就必須要結合農村實際,依照不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等級水平分梯次落實銜接。實踐中,城鎮化、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區域為“先行區”;經濟水平一般的區域(特別是傳統農業區域)為“推進區”;原本貧困且已經實現脫貧的區域為“鞏固區”。
總結:綜上所述,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極高的可行性。通過實現機制、規劃政策方面的銜接,重點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環境建設、鄉風文明建設、有效治理,結合“精準”原則的持續堅持、工作的分區遞進式推進,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營造了更好的農村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