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棟
2019年6月1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開板,其改革亮點是實行差異化表決,即支持上市公司實行同股不同權。雙層股權結構,即我國公司法中所稱的特別表決權制度,是與傳統公司法一股一權相對應的一種公司表決權制度。從文義解釋的角度出發,雙層股權結構是指“股權具有效力層級不同的投票權能的公司股權結構”。其與同權同股結構相對照,是“在同一股權架構中賦予股權多種權能配置樣態的公司股權配置模式”。具體而言,雙層股權結構突破了一元股權結構下表決權與受益權1:1等比例配置模式的傳統,允許具有不同權能的A類股與B類股同時存在。通常而言,A類股是一股一票表決權之股,B類股則是在受益權與A類股一致的基礎上具有多倍表決權之股。
在公司規模日益擴大,股東人數眾多,股權分布散亂的情形下,股東專注于投資,職業經理人專注于公司治理,是企業高效運營的關鍵,但這種公司治理模式需要加大對專業經理人的投資,增加了公司的代理成本。公司在各類事項進行決策時,管理層與股東的沖突明顯增多,導致投資者的利益保護機制缺失,隱形代理成本增多;與此同時,管理層手握大權,也可能會自己謀私利,為部分高管提供過高的工資薪酬及獎金等,也會進一步增加企業的代理成本。[1]
有效的監督機制是公司治理成功的關鍵,在傳統一股一權的股權結構下,公司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各司其職,可以實現公司內部權力平衡,維持公司的穩定運行。但同股不同權模式下,企業可以建立適合本企業的雙層股權結構標準,該標準下無法對董事會、監事會的組成及運作作出統一規定,使得董事會和管理層的界限消失,原本三權分立的公司內部權力分配機制被打亂,董事會一家獨大的情況出現,導致公司治理結構失控,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內部監督失靈行,需要尋求外部監管和司法救濟,這也同時無形中增加了公司運營的社會成本。[2]
目前《科創板上市規則》注重對雙層股權結構進行事前治理,主要體現為嚴格限定上市申請人的主體資格,并對上市者的收益作出限制。而事中和事后治理規則相對不足,無法避免特別股股東通過事中和事后的機會主義行為來損害普通股股東的利益。目前我國投資者的私人執法機制較弱,應積極強化雙層股權結構公司控制股東事中和事后的約束機制,為投資者提供保護手段。[3]
雙層股權制度下,普通股東表決權利弱,當其股東利益受到侵害時很難借助公司內部機制得到有效救濟。雙層股權的表決權分配結削弱了內部監督機制的功能,通過內部監管對治理工作進行有效監督的難度提升,需要利用外部監管與司法部門的幫助。因而需要完善外部股東救濟制度,建立事前監管和事后救濟相結合、司法救濟和非司法救濟相結合的股東救濟制度。可以先從完善股東訴訟制度著手,將股東直接訴訟和股東派生訴訟運用到雙層股權結構下的股東救濟中,同時借鑒美國股東集體訴訟制度,為中小股東保護自身利益提供法律幫助。同時,也要加強對管理層和特別表決權股東的懲罰力度,在其享有特權的同時也加重其違法責任,不僅是加重其民事和行政責任,更要建立與刑事責任接軌的配套措施。[4]
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股東保護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包括初次信息披露和持續信息披露,可以方便投資者了解投資風險、理智作出投資決定。由于采用雙層股權結構很容易導致公司內部監督機制失靈,因而必須要建立強有力的外部監督機制。因而,上市要發行特別表決權股,初次信息披露時,須在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等文件中標明特別表決權股的股本數;持續信息披露時,在年度報告、中期報告以及臨時報告中,應對公司特別表決權股相關情況作出真實、完整、及時的披露,為普通股股東、投資者及社會公眾獲取公司信息提供幫助,保證信息公開平臺的透明性與真實性。
設置雙層股權的公司,需在公司章程中注明必須排除在普通股東參會范圍外的事項,對超級表決事項的范圍進行確定。同時,應將擁有超級表決權股的股東限定于初創股東,同時對超級表決權股在公司股份中的占比限定在合理范圍內,將此種制度的風險減少到最低,以使其提高決策效率等制度優勢得到充分彰顯。[5]
為防范特別股股東濫權,保證普通股股東被公平對待,可以加重雙層股權結構上市公司中控制股東的信義義務,并對嚴格公司上運行的司法審查標準。一直以來,上市公司控股大股東侵犯中小股股東權益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國引入雙層股權結構,這種現象變得更加嚴重,同時由于內部監督機制失靈,因此信義義務應成為保障中小股東利益的重要保障機制。筆者建議可以嘗試建立一種類似于違約金制度的制約機制,用以平衡特別股股東與普通股股東之間的不對等,當初始股股東濫超級表決權時,需要對中小股東進行賠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