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勉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引言:農村信用社的小額信用貸款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在金融體制改革背景下,農村金融市場中出現了較大資金供求缺口,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國有銀行逐漸向商業化發展,為農村市場服務的金融主體發生改變,其中農村信用社的作用較大,但其無論是在硬件設施、經營管理和人員素質方面還是在服務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缺陷,致使農村金融市場出現貨幣緊缺,小額信貸應運而生。本文聯系實際,分析農村小額信貸的政策效應與風險防范措施。
(一)流程簡潔。小額信貸對于借貸人的審核流程較為簡便,所需手續較少,從申請到獲取貸款的整套程序十分簡單,并且放貸過程較短,能夠作為應急之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冗長的接待審核流程導致資金無法及時到位的問題[1]。
(二)還款方式靈活。小額信貸能夠采用多種方式進行還款,可以按月份、季度或者到期一次付清等多種方式,相對而言較為方便。
(三)貸款范圍廣。小額信用貸款面向的對象十分廣泛,除從事傳統農業、養殖畜牧業的農戶外,還包括工商個體戶和多種類型的小型企業,無論是種植養殖戶,還是從事運輸、加工、農產品流通、訂單農業的人,以及進入城市從事務工經商的人,都可以在農村信用社獲取小額貸款。
(四)社會風險小。小額信貸以人的信譽為保障,且涉及數額較小,因此承擔的社會風險相對而言要稍小些,此外,小額貸款公司一舉一動皆依照法度,不會放高利貸,并且不會使用閑散人員收債,不涉及存款問題,出現問題的概率要遠低于大額貸款,但也并非能夠高枕無虞。在我國,農村信用社所發放的小額信貸中,也有一些無法完全收回,帶來一定損失。
(五)營銷模式靈活。小額貸款公司所采用的營銷模式十分靈活,在能夠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不進行評級、授信,效率較高且十分便捷,能夠及時緩解企業資金周轉不靈的問題,從而為民營企業提供支持[2]。
(一)緩解農村金融抑制現象。小額信貸可有效調度農村金融市場的貨幣供需矛盾,從而緩解金融抑制現象。我國多地在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后,通過發放貸款,可提升信用社經濟收入,并且對于農村當地種植業、養殖業等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實現了雙贏效果。
(二)促進農業發展。小額信貸可為廣大農民提供資金,使其在農業中提升投入,權威數據顯示,在實行小額信貸政策后,農村全年糧食總產量出現了較大提升,棉花等作物的產量成倍增加,有效促進了農民收入的提升。
(三)促進農業產業結構改革。通過發放小額信貸,可增加對三農貸款的資金投入,為農業產業結構改革提供強大動力與資金保障,農戶從事種植、畜牧養殖、水產等經營生產所需的資金能夠得到滿足與保障,深入發展農業,在農村信用社的支持下,聯合構建農場也成為可能,“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逐漸興起,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大量蔬菜基地的建設使得我國現代化農業得到推廣與普及,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等也開始發展,農業正在逐漸走向產業化的新方向。
(四)遏制非法集資與民間借貸。在過去,國有銀行和信用社對于貸款人的要求較高,并且流程十分繁瑣復雜,需要大量資料,條件苛刻,操作過程也不完全透明,農民大多文化水平較低,很難憑借個人的相關經濟知識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因此當其急需用錢或者資金周轉困難時,為了應對緊急局面,只能以較高的利息在民間機構貸款,致使我國農村非法集資和非正規貸款活動盛行。民間貸款缺乏正規條例約束,經常出現諸多漏洞,合同也有許多模糊之處,不少農民缺少健全的法律知識,未能發現其中端倪,盲目貸款,甚至欠下高利貸,為自身帶來后續麻煩。這種現象不僅提高了我國農民的融資成本,還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阻礙,而小額貸款有效增加了農村金融市場的貨幣供給,并以遠低于民間貸款的市場利率進行借貸,壓縮了其利潤空間,將民間的非正規貸款和非法集資活動遏止,維護我國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3]。
在農村小額信貸中,雖然風險較低,但并非全無,為了能夠規避風險、實現利益最大化,農村信用社應當針對現有問題進行改革,發揮在農村金融市場的調控與引導作用,并通過推行小額貸款,促進農村發展。首先,應建立健全信用評級制度,對農戶信用進行詳細評級,結合其平日行為、家族史、口碑和收入等確定信用等級,并據此決定發放貸款的數額和還款日期,要使用科學的管理制度,并增強監督,避免冒名頂替現象。還有,可采用農業保險制度,由于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較高,很容易受到氣候環境影響,因此,可推行農業意外保險,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由信用社和保險公司分攤風險。最后,為提高信息的有效性與準確性,并對農戶信用等級等信息進行妥善管理,應推行信息化管理制度,采用計算機等來收集、錄入、處理、分析和保存相關數據[4]。
農村經濟發展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小額信貸是有效的金融調控手段,具有重要意義,農村信用社應對其提起重視,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合理機制并優化貸款流程,發揮小額信貸在促進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效規避風險,實現雙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