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林 江蘇南通農商行股份有限公司
農商行作為中小金融機構是我國銀行業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設審計部門在內控控制與管理、風險識別與防范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勢下農商行內審部門如何貫徹總書記“加強全國審計工作統籌,優化審計資源配置,做到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努力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指示精神,如何“順勢而為”加強審計監督效能成為當前審計工作提質增效的關鍵。
一是分支機構拓展速度快。農商行雖然是地方性金融機構,但多年來扎根基層,顧客群體廣泛,分支機構眾多。其中更有不少農商行成功上市,致力于設立異地分支機構,搶占異地市場份額。二是業務種類呈現多樣化態勢。為保證機構持續發展,農商行紛紛轉型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和新業務。基于上述市場和業務的擴張現狀,有限的內審人員、傳統的現場審計模式已經無法確保全轄機構各項業務的全面覆蓋。
一是審計成果意識不強。少數審計人員仍未建立審計成果挖掘意識,僅僅就問題查問題,缺乏疑點問題的“深加工”。二是審計整改成效不顯著。不少被審計單位存在整改形式化問題,問責方式單一,處罰力度不大,導致屢查屢犯情況得不到徹底解決。三是成果轉化效率低。審計成果轉化往往牽扯到多個部室,溝通效率不高,使得審計成果轉化因周期過長,手續復雜等原因喪失參考價值,利用效果大打折扣。
一是科技力量配備不足。大數據時代,信息化審計方式的優勢日益凸顯,農商行因扎根農村的定位,在優秀信息技術人員的招募上略顯頹勢。二是內審人員專業性不強。業務品種的多樣化要求內審人員的知識水平足以匹配新知識和新業務,而目前農商行的內審人員大多由傳統的業務條線選拔而來,對于新的業務了解不深,掌握不透,導致問題發現能力不強,項目開展困難。
農商行應統籌部署審計項目,確保經營范圍的完全覆蓋。一方面,科學編制年度審計計劃。內審部門應綜合分析審計項目的關聯性和成果共享性,統籌安排檢查內容、項目開展時間,突出審計要點,避免交叉審計和重復審計,同時規范審計成果質量標準,確保項目實施的相互銜接和有效融合,最大限度擴展審計覆蓋面,消除審計監督盲區。另一方面,發揮大數據審計的基礎性覆蓋作用。“科技強審”背景下,堅持“數據先行”原則,運用非現場審計技術構建多樣化模型,形成審計監督“一張網”,最大化拓展審計廣度。同時結合現場審計手段,通過“總體分析、分散核查”等方式,精準定位、靶向發力,確保審計內容的全覆蓋。
農商行應秉持“嚴格”“嚴肅”“嚴謹”的內審理念,認真高效地行使監督職能。一方面,借助數據模型精準發力。加大審計系統推廣應用,通過數字化模型對被審計單位進行連續性監測,找準審計監督的著力點,嚴格檢查其金融政策法規、制度流程的執行情況,確保問題查清查透。另一方面,推動合規審計紀檢聯動檢查機制。積極聯合其他內部機構成立工作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總結分享內部檢查發現的問題,集中討論內部檢查方式方法,共挖疑點,嚴把內控關,致力于形成強勁的內部監督合力。
農商行應堅持問題導向,狠抓整改問責。一是嚴格落實主體責任。綜合運用違規記分、經濟處罰、紀律處分等手段,加大對審計問題的處罰力度,明確審計處罰不僅與個人利益直接掛鉤,更與被審計單位負責人、條線主管部門考核緊密相關。二是整合運用審計成果。審計人員不僅要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還需要掌握“治病”的能力,即透過問題本身,從經營體制、管理機制等方面處罰挖掘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而提出建議良策,鞏固拓展整改成效。三是持續跟蹤整改動態。建立內審問題整改臺賬,動態跟蹤未整改到位的情況,將整改成果與績效直接掛鉤,督促各方切實整改,直至問題清零。
內審人員是農商行內部監督的血液,只有不斷的充電學習,才能為“血液”保鮮。一是積極參加內外部培訓。面對業務、產品的推陳出新,審計人員現有的專業素質和知識結構已“捉襟見肘”,因此迫切需要主動參與新業務、新產品、新要求的培訓與指導,學習和掌握新的業務知識和技巧,夯實內審理論基礎,為內審人員知識結構多元化發展提供支持。二是注重同業經驗交流。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內審部門的聯系,定期開展工作交流和業務技術研討,積極借鑒先進審計經驗與技術方法,對標找差,彌補自身短板,不斷提高審計項目質量和工作水平。
結束語:新形勢下審計監督任務更重、要求更高,農商行必須加強內審工作統籌,整合內外部審計資源和力量,創新內審工作方式方法,實現內審由事后補救為主向事前防范為主轉變,由合規審計為主向效益審計為主轉變、由現場檢查為主向非現場檢查為主轉變,進一步拓展內審監督廣度和深度,切實發揮好內審職能,提高內審工作質量和效率,保障機構穩健經營、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