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英 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財政局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精準扶貧貴在精準,貴在有效,任何扶貧項目都離不開財政資金的支持,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重點就是在“精準”上,也就是要對扶貧對象有效實施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科學的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實行精準化幫扶,真正確保財政資金和相關的扶貧資源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真正將財政資金落實到貧困地區,而不是被別有用心的人給拿走了。在扶貧對象身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精準扶貧中要有效落實扶貧對象、合理使用扶貧資金,真正將扶貧工作落實到位,從而切實提高扶貧工作的效率。
財政資金在我國脫貧攻堅戰中起著主導作用,確保財政精準扶貧資金投入方式規范科學,可以有效保障精準扶貧的效率。綜合來看,影響扶貧資金使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有虛報人數、冒領、挪用財政扶貧資金等。此外,政府部門如何管理和分配財政扶貧資金仍然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1]。精準扶貧過程中為保障扶貧質量,還需要認真分析和考慮扶貧時限、扶貧方式等內容,并真正將扶貧資源和扶貧實際有效結合起來,幫助貧困家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我國的扶貧工作更多地是依賴財政資金,但受到我國國內投資項目單一化的影響,其所能產生的社會投資效益并不顯著,從而有效制約了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發展。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制定可多種相應的發展政策,但是精準扶貧工作中財政資金的使用存在著一些問題。扶貧資金使用過程要規范,確保扶貧資金落實到戶才能有效發揮其實效性。然在實踐過程中資金的使用對象選擇上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扶貧對象的選擇以及扶貧資金的用途都需要不斷完善[2]。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是旨在可以幫助人們脫貧致富奔小康。但是從財政扶貧資金的應用實際來看,資金的使用針對性較差,很多人構造虛假用戶信息,私自挪用貧困資金,資金使用現象不規范,無法形成脫貧合力,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扶貧工作的發展進程。
精準扶貧資金的使用要確保每一筆錢都能有跡可循,都能夠對其實現監督和管理,這樣才能有效保障資金使用的實效性。然實際扶貧工作中,還有許多地區對財政資金的監督管理力度不足,資金使用不規范的情況仍時有發生。一些地區雖然對財政資金進行管理,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管理模式需要不斷完善。扶貧資金數額較小的也需要建檔立卡,資金數額較大的需要走審批程序,確保資金撥付和使用規范合理。財政資金投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關于幫扶對象的文件信息、證明材料都需要進行嚴格的核查和鑒別,確保其資金真正是發放給有需要的人。
精確識別這是保障和落實完成精準扶貧工作的前提,這也是精準扶貧工作得以有效開展的首要環節。該環節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科學的方式,遵循既定的有效的程序,將各個地區的貧困用戶精確識別出來,準確定位和把握需要幫扶的對象。當前時期,我國實施精準扶貧識別工作遵循的總體原則,是以各個地區的縣級為單位,科學進行規模控制,有效運運用分級負責的方式,實施動態管理,有效找出和定位地區的貧困居民。在對貧困用戶精準識別之后,還需要深入到戶開展貧困狀況調查,并且根據調查結果有效進行建檔立卡[3]。但傳統的識別方式程序繁瑣、操作性不是很強。精準識別調查過程中主要采用群眾評議、入戶調查、公示公告、抽查檢驗、用戶信息內容錄入等多種方式。在以往,我國政府為了有效保障貧困居民生活,頒布和實施的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相應的扶貧開發政策等相關銜接試點。但是經過相關實踐表明,過去的這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雖然取得一定的扶貧效果,但是其操作實踐性較低,程序也比較繁瑣,相應地花費的時間也比較長。精準扶貧則是根據國家制定的扶貧標準,申請者可以自主填表,并經由村干部、組干部、村民代表會議進行評選,并且進行張榜公布,精準識別過程中需要有效發揚基層民主,有效發動基層人民群眾參與到其中去,真正將評選標準透明化,將決定權交還給人民,從而真正保障扶貧用戶的透明公開,保持相對公平,將財政資金真正發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精確幫扶是落實精準扶貧的關鍵所在,在識別出來需要幫扶的對象之后,需要針對貧困居民家庭的情況進行綜合考慮,確定幫扶措施,有效保障幫扶效果。
為有效保障財政資金落到位,切實提高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效性。幫扶過程中需要堅守方針,實事求是,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確保精準扶貧工作有效落實到位。
財政資金的投入重點放在幫扶對象身上,確保其流向真正需要的人,有效保障幫扶的質量和幫扶效果。其次財政資金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的投入需保障資金落實到戶,真正把資源優勢挖掘出來,把扶貧政策含量釋放出來。具體來講就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努力:首先,可將財政資金運用到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去,將資金運用到產業扶持和教育培訓中去。其次,也可以積極開展貧困地區農村危房改造、生態移民到村到戶工作、結對幫扶到村到戶工作,進而將資金的優勢有效發揮出來,確保財政扶貧資金有效落實到位。再者 ,可將財政資金投入扶貧中去,可因地制宜,結合貧困地區的生活環境,依照缺啥補啥的原則有序開展扶貧工作,也就是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生態發展方式[4],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切實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活條件,幫助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最后,財政資金投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去,為確保該項資金有效落實到戶,在產業發展中去,可以積極開展一些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活動,對貧困對象進行有效資助和教育工作,真正幫助貧困對象,厘清發展思路,制定切實可行的脫貧計劃,真正有效明確幫扶工作的重點和具體措施,有效幫助受困家庭。
為切實保障財政資金落實到位,可對貧困對象實現精確管理。要真正實現這一措施,可借助當前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工具建立完善的信息網絡系統,并且將扶貧對象的資料信息錄入進去,從而便于后續工作人員進行分析和查看,以便實現對貧困用戶的動態管理工作。通過對貧困用戶的精確管理,可以有效實行一戶一本臺賬,制定出更加有針對性的脫貧計劃,制定完善的幫扶措施,切實提高精準扶貧的效率[5]。還可定期對扶貧對象的發展實際進行考核和分析,分析其發展實際從而對扶貧對象實現有進有出,確保扶貧信息是真實可靠管用的。
其次是實現陽光操作管理,對財政扶貧資金進行有效的管理。在這里可將財政扶貧資金信息、扶貧對象、扶貧項目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展現出來,確保扶貧對象的選取信息公開,有效降低和避免暗箱操作的可能性,這樣可以有效保障財政扶貧資金使用規范科學,切實保障才精準扶貧工作在陽光下進行。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明確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規范,確保資金審批、資金發放工作都是合法規范,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有效保障精準扶貧,有效解決那些突出問題,使得精準幫扶工作有效開展下去。
結束語:“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下大力氣解決一批民政領域存在的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做到‘兜底保障、不落一人’,切實提高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效性。為保障精準扶貧過程中財政資金的使用規范科學,進一步推動機關黨建與扶貧工作的有機融合,引導黨員干部保持昂揚斗志和實干作風,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中踐行初心和使命。切實發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保障作用,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效保障,不斷降低貧富差距,不斷增強為民服務能力,助力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