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春艷 湖南省煙草公司婁底市公司新化縣分公司
前言: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已走過數十年頭,期間已取得不少的佳績,但從我國國有企業宏觀整體的大方向來看,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與生存仍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國有企業由于其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集權化管理模式,同時也不善于對營銷化管理方式進行改進,以及國企內部的內耗相對嚴重等因素,均導致管理成效缺乏足夠的科學性,因此也成為阻礙國企發展的一個難題。
我國國有企業現階段治理結構存在諸多的問題與弊端,嚴重制約著國有企業的發展,影響著國有企業的管理。(1)企業治理結構非“內部人控制”造成管理脫節。我國國有企業的治理一直都在著重強調內部人控制會造成經理人員與職工合謀的現象,因此在企業治理的過程中,企業的治理與管理的工作移交至外部政府,而政府又在不斷地弱化企業所有者對企業管理的權利,使得國有企業在眾多企業的角逐中曾經的優勢地位逐漸被弱化,與其他企業成為鼎立的發展態勢。但“內部人控制”所帶來的并非僅是負面預測效果,經理人員與職工合謀并不成立,經理人員對企業的管理權并非來源于員工的認可,而是來自于經理人員本身與政府及相關部門主管共同商議后的結果與授權[1]。(2)“股東至上”帶來的企業發展困境。縱觀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企業改革的著重點始終貫穿對企業經營的約束以及鼓勵,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多方面角度出發,考慮企業的盈利以及企業經營的保值,致力于構建嚴謹合理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但股東至上主義治理結構中,企業所有者作為企業治理結構的主題,在國有制的影響與約束下,所有者的權利受到削弱,大部分治理職能與權利被政府取代,而政府的目標多元化,并非將國有企業的盈利放在首要地位,這將會極大的影響到國有企業的盈利與收入。
(一)參用共同治理或利益相關者邏輯。根據現階段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存在的弊端及問題,治理結構的創新的核心應當著眼于更替“股東至上”管理邏輯,可以通過參考選用共同治理以及利益相關者邏輯兩種治理方法,創新出既符合我國國企現狀又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歷史潮流的企業治理手段。共同治理與股東至上根本的區別在于,二者的追求與目的各不相同,共同治理本質在于追求國有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而“股東至上”顯而易見的目標是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企業作為利益相關者建立聯系的媒介,利益相關者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以求得最終的利益最大化[2]。共同治理更多的強調企業治理中每一個獨立個體,將公司在經濟社會上的適應性視為個人利益實現的源泉與保證,它不否認個體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強調的是個體與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二)建立工人董事制或集體談判制度。工人董事制度即企業普通職工有權利參與企業所有權分配制度,企業職工可以通過選舉成為普通職工以及工人中的代表,成為企業經營管理體系中的工人董事,成為企業管理人員上層與企業職工人員交流的媒介,及時地向上層領導提出下層職工的訴求及建議,并及時地向下層員工傳達上層領導的工作指示與工作遠景,為職工發聲,爭取職工的權益,避免權力過度集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普通職工提高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地位,克服過去的“股東至上”,權力集中的企業治理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克服存于表面,流于形式的職代會制度所帶來的弊端。盡可能避免企業職工與企業之間的矛盾激化,所造成的員工罷工示威等情況的產生,對企業經營過程中不同權利地位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調節。
(三)發揮股東在企業治理中的作用。國有企業主要的股東團體為國家,因此若想盡快實現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創新與完善,則需要盡快建立健全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以及監督與運營體系。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進入深水期,需要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國企股東應對國有企業管理模式的改變更加深入的重視,以便發揮出股東管理企業的優勢,并激勵國企員工朝著共同的奮斗目標邁進。應在企業內部創設統一、和諧的氛圍,以此可以對企業的內部凝聚力進行增強,從而可以充分調動國企員工的工作熱情。不僅如此,我國的國有企業除了國家政府的控股外,法人股,個人股在企業的管理與經營中也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法人股與個人股的存在需要獨立于國家股另建一批以法人持股投資為主體,包含銀行、基金以及代營公司等一系列的管理經營團隊體系,彌補我國國有企業在經營上的資金缺陷,拓寬資金渠道,而另一方面還可以改善國有企業的治理經營結構,投資團隊參與公司治理,對經營者的行為進行約束與限制,避免權力的高度集中所產生的經營障礙。
(四)發揮債權人或銀行在治理中的作用。我國采取的“兩業分離”模式為銀行業與證券業分離運行,這種模式可以有效杜絕銀行過度參與國有企業的運行及經營。為改善銀行與企業緊張的關系,將銀行手中企業的債權轉化為股權,使得銀行可以作為股東參與到國有企業的治理[3]。在一定的期限內銀行擁有一定的股東權,能夠均衡國有企業的經營與發展過程中的治理。
企業治理結構影響著企業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模式的取向,應率先摒棄由少部分掌權者全面控制企業,單向治理的局面,使企業結構轉向治理團隊多元化的治理結構,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多角度,及時調整企業的經營狀態以及經營模式。不僅如此,企業不應當僅浮于表面注重利益最大化,應當更多的關注企業內其他相關者的平等地位,共建企業治理的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