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瑞霞 雒季 孟曉霞
21世紀是城市的時代,城市的發展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對于城市的起源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城市的形成與家庭、私有制和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在研習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及摩爾根的《古代社會》這兩部著作的過程中,結合劉易斯·芒福德的《城市發展史》研究,探尋了城市的起源及發展過程。
1877年,美國民族學和人類學家路易斯·亨利·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的《古代社會》一書出版,馬克思對摩爾根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視,因為摩爾根“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現了40年前馬克思所發現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且以此為指導,在對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加以對比的時候,在主要點上得出了與馬克思相同的結果。所以馬克思于1881至1882年間研讀了《古代社會》一書,并做了詳細的摘錄和批語,并且計劃用唯物史觀闡述摩爾根的研究成果。但是,馬克思還沒有實現這個心愿就去世了。所以恩格斯于1884年3月至5月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算是給馬克思一個交代。《家庭、私有制、國家的起源》中的第一篇序言比較簡短,主要介紹了寫作的背景和摩爾根《古代社會》的主要觀點。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第一,說明寫作本書的原因是為了實現馬克思的“遺愿”。第二,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摩爾根《古代社會》的研究,用大量經驗資料證明了馬克思這一論述的正確性。恩格斯認為,摩爾根的偉大功績就在于發現了人類的“成文史的這種史前的基礎”,為解開上古史的家庭發展等至今尚未解決的謎題提供了鑰匙。第三,恩格斯闡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資料引用情況。
在此書出版的第7個年頭,基于當時學界對于原始家庭新的認識,恩格斯寫了第二篇序言,內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介紹了該書發表后的情況及各國學界對于摩爾根發現的原始歷史觀的態度。第二,通過巴霍芬、麥克倫南、摩爾根對于家庭史的主要觀點及摩爾根的境遇。巴霍芬于1861年寫了《母權論》,說明了從“淫游”到專偶,從母權到父權的發展,帶有純粹的神秘主義色彩。麥克倫南把古代氏族婚姻制度分為外婚制和內婚制。摩爾根肯定了母權制氏族是后來父權制氏族以前的階段,對于這個重新發現對于原始歷史所具有的意義,恩格斯認為“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于生物學和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意義一樣。”。摩爾根首次繪出了家庭史發展的略圖,在原始歷史方面的研究開始了一個新時代。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史前各文化階段,包括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蒙昧時代包括低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發展階段,其中低級階段就是人類的童年。音節清晰的語言的產生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這一狀態大概持續了好幾千年。中級階段從采用魚類作為食物和使用火開始,高級階段從弓箭的發明開始;野蠻時代也分為低級、中級和高級發展階段:低級從學會制陶開始;中級階段從馴養家畜(東大陸)和栽培植物(西大陸)開始。高級階段是從礦石的冶煉開始。恩格斯說這是根據摩爾根的古代社會所描述的圖景劃分的。蒙昧時期的主要特點是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野蠻時代是學會畜牧和農耕的時期。
一、家庭之婚姻是基于雙方的愛慕并由當事人的階級地位所決定
著作第二部分在闡述家庭發展歷史時,恩格斯提出了家庭形式和親屬制度兩個概念。恩格斯首先介紹了摩爾根和易洛魁人的關系,摩爾根為了研究家庭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他不止一次地去和易洛魁氏族的人交談,并居住在那里很長時間,最后被易洛魁人接納入族。易洛魁的家庭形式和親屬制度基本是矛盾的,他們實行的是很容易解除婚約的對偶制家庭形式,但親屬制度卻和這種家庭關系并不對稱。易洛魁人沒有叔伯和姨媽等的稱呼,但他們同時可以有幾個父親或者母親。恩格斯接著又介紹了家庭和群婚之間的對立關系,旨在說明家庭產生于男女之間雜亂的性關系狀態之中。
家庭形態主要分為血緣家庭(婚姻集團按輩分來劃分)、普納路亞家庭(普納路亞的意思是親密的同伴,它是群婚的最高發展階段,排除了姊妹和兄弟之間的性關系,氏族制度是從普納路亞家庭制度產生的,它是群婚制發展的最高階段)、對偶制家庭(婚姻禁規,主妻、主婦,主要是母系社會)和專偶制家庭。最后,恩格斯通過分析德國和法國資產階級的婚姻狀況,認為婚姻是由當事人的階級地位決定的,“仍然是一種由父母安排的、權衡利害的事情”。進而說明無產者的婚姻是專偶制,在無產階級中間,沒有任何財產,所以“性愛成為而且也可能成為對婦女的關系的常規,妻子重新獲得了離婚權。但是在現代家庭中,由于分工的不同,謀取生活資料總是男子的事情,于此相對應,謀生所得的所有的全部剩余都歸了男子,恩格斯描述說:“‘粗野的戰士和獵人’以在家庭中次于婦女而占第二位為滿足,但‘比較溫和的牧人’卻依持自己的財富,把婦女擠到了第二位。”
由此可見,丈夫在家庭中占據著統治地位,妻子成了家庭的女仆。這是一種公開的或者隱蔽的家庭奴隸制度。所以恩格斯認為,婦女解放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業中去,而要達到這一點,又要求消除個體家庭作為社會經濟單位的屬性。隨著生產資料的公有,個體家庭就不再是經濟單位了。個人的性愛發生作用了,賣淫和專偶就會分開,當事人雙方的愛慕成為婚姻的基礎,除愛情以外,不會考慮其他因素。
二、私有制的出現導致階級的分化和對立
恩格斯在著作的第三部分中指出,氏族,直到野蠻人進入文明時代為止,甚至再往后一點,是一切野蠻人所共有的制度。恩格斯闡明了在國家出現以前的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原始制度的發展規律。他花了大量的筆墨詳細介紹了易洛魁氏族的特點,包括酋長的選舉、罷免、婚俗、財產的繼承(值得一提的是:關于財產的繼承,在氏族制中每一個氏族成員都有資格繼承氏族中其他成員的財產,然而家庭形成后,父子繼承的出現慢慢打破了這一格局,財產變成了私有的。這是一個進步。)還有氏族的名稱及人名,氏族的祭祀、墓葬和議事會等10個方面。隨著氏族之間聯系的緊密,五六個氏族聯合成一個集團(胞族、若干氏族為了社會目的和宗教目的而結合成的一種集團)或者分裂為更小的氏族,按摩爾根的說法,同一種族的各個氏族按胞族組織而結合成的一種集團就形成了部落,在共同領域內聯合諸部落而形成一個氏族社會的集團就是民族。總之,氏族的規模處在變化之中。
對胞族的特征,重點介紹了集團之間怎樣開會商量共同事宜的情況。氏族制度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士兵、憲兵和警察,沒有貴族、國王、總督、地方官和法官,沒有監獄,沒有訴訟,而一切都是有條理的。他們還依存于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臍帶。但這種共同體必然要被打破,是要被更先進的制度打破和替代的。被誰打破?被墮落的勢力打破了。被誰替代?被國家制度。希臘人的氏族和易洛魁人的氏族有明顯的不同,群婚制消失,父權制取代了母權制,為了財產不被帶到別的氏族,擁有大量財產的女繼承人可以在氏族內部結婚。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交往增多,幾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幾個胞族又組成一個部落。每個部落應該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比鄰的部落之間的方言差別不會太大,所以幾個部落又組成了一個較大的整體——小民族。他們已經居住在有城墻保護的城市里了。有了小民族,就有了與之相對應的權力機關——議事會,人民大會,有了軍事酋長來處理共同事務,但是由于子女繼承財產的父權制,促進了財產積累于家庭,這種財富的積累使得家庭變成了一種與氏族相獨立的力量 。財富被當作最高的價值而受到贊美和崇敬。為了掠奪或者保護自己的財產,而部落之間的戰爭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古代的氏族制度被濫用來替暴力掠奪財富的行為辯護。所缺少的只是一個機關。這樣國家就被發明出來了。由此可以知道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
在血緣關系的弱化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私有制出現,并導致階級的分化和對立。階級矛盾發展到無法調和時,國家便作為在經濟上處于統治地位的階級,在政治上對被壓迫階級實施鎮壓、剝削和統治的機器出現。無論是古羅馬、古希臘,還是中世紀的歐洲,又或是當時的代議制,公民的權利都由其享有的財產決定,這說明國家是有產階級防御無產階級的工具。
三、國家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
著作的第四部分重點闡述了國家的產生。包括雅典國家、羅馬的氏族和國家、凱爾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德意志人國家的形成等內容。這部分內容的要點集中在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其他幾點都是介紹氏族是怎樣被國家逐漸代替的及雅典國家的產生。由于農業和手工業,商業和航海業之間的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氏族、胞族和部落之間的成員很快地就雜居起來了,還有了移民,這些移民需要管理,
在雅典就設立了一個中央管理機關來管理他們共同的事務,于是就產生了民族法。法律把全體人民劃分為貴族、農民和手工業者這三個階級。而且也產生了特權階級。而剛剛萌芽的國家使這些特權階級對財富的霸占神圣化了。隨著海上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發達的貨幣經濟,也創造了一個不再從事生產而只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一個真正的社會寄生蟲階級形成了,隨著出現了商品的商品即金屬貨幣,誰擁有了它,誰就統治了生產世界,貨幣財富的權力得到彰顯。與貨幣發明同時出現的就是土地私有權的發明和商品化,土地可以成為出賣和抵押的商品。但“貨幣經濟和氏族制度是絕對不相容的”,所以國家是在“怎樣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機關,部分地用設置新機關排擠掉它們,并增設新的機關,并且最后完全以真正的國家機關來取代而發展起來”。他說:“一句話,氏族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社會一天天成長,越來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圍;即使是最嚴重的壞事在它眼前發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鏟除了。但在這時,國家已經不知不覺地發展起來。這種設置對氏族制度起了雙重的破壞作用:第一,它造成了一種已不再直接等同于武裝起來的全體人民的公共權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親屬集團而依共同居住地區為了公共目的來劃分人民。”這是國家的特點。關于國家的本質,恩格斯說:“我們已經看到,國家的本質特征,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
氏族制度產生于蒙昧時代的中級階段,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達到了全盛,它是一種簡單的組織,它能夠處理在這樣的組織起來的社會內部一切可能發生的沖突,對外的沖突,通過戰爭來解決,這種戰爭有可能消滅它,但不能奴役它。氏族內部的分工是存在于兩性之間的純粹的自然分工。但是,人們并不能到處都停留在這個階段,并且在馴服后可以繁殖的動物,這就出現了游牧部落,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就是游牧部落與其他野蠻部落的分離;由于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使得交換成了可能,并產生了一般等價物;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財富增加,在既定的條件下,帶來了奴隸制。社會分為兩個階級,奴隸和主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隨著畜群和財富的增加,家庭中男女的職能發生了逆轉,男子居于支配地位,父權制代替了母權制,對偶制家庭過渡到了轉偶制,并且永久化了。個體家庭就成為一種和氏族對抗的力量了。隨著財富的增加和技術的進步,生產部門日益多樣化。于是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就是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隨著生產分為農業和手工業這兩大主要部門,便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除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的差別。財富歸家庭所有,完全向私有財產過渡,這就刺激了人們對財富占有的欲望和對鄰人的財富的覬覦,獲取財富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目的。所以戰爭的爆發就不可避免,而且成了一種經常性的行當。所以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防止侵略,城市建筑的特點之一就是高筑的城墻。從而整個氏族制度就轉化為自己的對立物,它從一個自由處理自己事務的部落組織轉變為掠奪和壓迫鄰近部落的組織,而它的各機關也相應地從人民意志的工具轉變為獨立的、壓迫和統治自己人民的機關了,這樣我們就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了。在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商品交換從偶然上升為社會必需。它創造了一個不再從事生產而只從事商品交換的階級——商人。這就是第三次社會大分工。隨著商人的出現,就出現了金屬貨幣,誰擁有了它,誰就統治了生產世界(貨幣拜物教),這時候除了貨幣財富以外,還出現了地產財富。土地成了可以出賣和抵押的商品了。于是,隨著貿易的擴大,財富便很迅速地集中到一個人數很少的階級手中了——新的財富貴族。對于這種社會變革,對于新出現的自由民和奴隸的矛盾,對于富人和窮人之間的矛盾,氏族制度顯得軟弱無力,不能調和這種對立,反而使矛盾更尖銳化,如果想要避免持續的戰爭,就需要一個統治他們的第三種力量——國家,來繼續維持下去。所以恩格斯說“氏族制度被社會分裂為階級所炸毀,它被國家代替了”。毫無疑問,國家是從控制階級對立的需要中產生的,它要把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的對立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使之不會把社會毀滅或者把秩序完全沖垮。
關于國家,恩格斯指出:“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恩格斯也明確指出了國家最根本的性質,“它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借助于國家而在政治上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因而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
國家與氏族的不同。一是因為國家按地區來劃分國民,不是按血緣來劃分。二是公共權力的設立,這種公共權力已經不再直接就是自己組織為武裝力量的居民了。公共權力與民眾分離、與社會異化意味著,公共權力的行使不是靠自由的、自愿的尊敬,而是靠強制;公共權力不是由居民自動的武裝組織來行使,而是由特殊的武裝組織來行使;公共權力不再是站在社會之中,而是高居于社會之上。國家的公共權力由什么構成?不僅有武裝的人,包括軍隊、警察、憲兵等,而且還有物質的附屬物,如監獄和各種強制設施,這些東西都是以前氏族社會所沒有的。公共權力如何維持?建立稅收制度,需要公民繳納捐稅;現代國家還建立了公債制度,國家發行票據、債券等。公共權力由誰來行使?由統治者以及官吏隊伍來行使。官吏既然掌握著公共權力和征稅權,他們就作為社會機關而凌駕于社會之上。關于國家公民的權利。恩格斯明確指出,在歷史上的大多數國家中,公民的權利是按照財產狀況分級規定的,這直接地宣告國家是有產階級用來防御無產階級的組織。所有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家都是如此,就連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都不例外。
恩格斯也概括了文明時代的經濟特征:出現了金屬貨幣、商人、土地私有和抵押、奴隸勞動;造成了鄉村和城市的對立以及財產的繼承制度。文明時代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所以它的全部發展是在矛盾中進行的。
綜上所述,恩格斯對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的論述其實也是關于城市起源史的論述。法國作家菲斯泰爾·德·古朗士認為城市的發展是家庭功能的放大,城市是建立在家庭、胞族、部落放大、聯合的基礎上。認為幾個家庭組成一個胞族,幾個胞族組成一個部落,幾個部落組成一個城市。從這一視角出發,我們可以說恩格斯對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的論述是關于城市起源史的論述。從組成來看,國家產生于部落基礎之上。從地理版圖來看,國家不可能在一個小鄉村建立,國家一定是建立在有城墻包圍的城市里。城市的形成需要有剩余產品,有人口的聚集。而國家的產生同樣需要這些條件。可以說沒有城市就沒有國家。城市的產生也需要社會分工,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馬克思在給安年科夫的信中也講到了德國從9世紀到12世紀發生的城市和鄉村的分離。這種分離是一定生產方式的產物,馬克思認為這種分離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到世界末日。文明時代鞏固并加強了所有這些已經發生的各次分工,特別是通過加劇城市和鄉村的對立(或者是像古代那樣,城市在經濟上統治鄉村,或者是像中世紀那樣鄉村在經濟上統治城市)而使之鞏固和加強,此外,它又加上了一個不再從事生產而只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恩格斯就提出,鄉村農業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業人口的集中,僅僅適用于工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階段,將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制度變革,要通過“城鄉融合”的辦法解決“城鄉之間的對立”。
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提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專門論述城市問題的專著,但是他們關于城市建設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還是深藏于經典文本之中,無論城市研究抑或城市文化建設都不能從根本上脫離馬克思,正如德里達所說的那樣,“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所以,我們要進行學術研究,最主要的是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用好科學的方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新時代蘭州城市文化建設研究”(項目號:SH065)的階段性成果。2019年蘭州市社科規劃項目“基于文化創意理念的蘭州城市品質提升研究”(19-003C)階段性成果;2019年蘭州市社科規劃項目“習近平“人學”視域下蘭州市社會治理問題研究”(19-027E)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美]路易斯·亨利·摩爾根著,楊東莼譯古代社會上冊,商務印刷出版社,1981年版。
[3][法]菲斯泰爾·德·古朗士著,吳曉群譯古代城市 希臘羅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版。
[5]德里達著,何一譯.馬克思的幽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蘭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第二作者單位:蘭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第三作者單位:秦安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