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田
習近平總書記就社會治理格局構建提出了治理體制、治理方式改變的重要創新論述,并在理念創新的基礎上對我國特色社會治理格局的構建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的理論和社會治理格局構建的措施是基于實踐總結的正確理論和方法,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很強的實踐價值。
在我國的現代化發展中,強調社會治理對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有重要意義,對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也有積極的價值,所以重視關于社會治理的分析與研究非常必要。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做出了重要決定,從決定的內容來看,其與習近平總書記總結社會治理理念的五點創新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基于重大決定和習近平的理念創新分析我國特色社會治理格局的構建,這對于我國特色社會治理目標的實現有重要的價值。
一、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了解和分析我國社會治理現狀基礎上,針對治理理念不適應問題進行了論述,從具體論述內容來看,在治理理念方面,其提出了5點創新。
(一)平安是極重要的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維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平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社會的和諧,這是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不斷追求的社會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需要保持頭腦的清醒,需要將和諧穩定堅持到底,因為和諧穩定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而要真正實現和諧穩定,必須保證社會處于平安的大環境中。只有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的發展才會安定有序。簡言之,平安是極重要的民生,其對于社會和諧與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社會治理中必須將平安作為一大目標。
(二)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所有錯綜復雜的關系都和人有關,所以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對人的治理,只有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捋順了,使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社會安定才會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的兩會中明確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理論來看,社會治理實際上是對人際關系的調整,所以需要將人作為核心。
(三)社會矛盾的妥善處理十分重要
從我國現階段的具體發展來看,社會矛盾具有復雜性,而且矛盾正處于凸顯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維持社會的穩定就必須妥善處理社會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矛盾的復雜性導致了問題處理實踐中的難度增加,而且問題處理會有比較廣的牽涉面,面對這樣的問題,必須基于民生問題的基本思考做好矛盾的協調與解決,從而使社會穩定的物質基礎不斷得到鞏固,這樣一來,社會矛盾的預防效果會更加突出。
(四)強調活力和秩序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要讓社會維持活力,既不能管得太死,這樣容易導致社會活力的缺失,當然也不能管得太松,這樣會滋生較多不穩定因素。總而言之,在社會治理實踐中,一方面需要將群眾的合理合法訴求進行解決,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以此實現秩序基礎上的活力體現和活力現象中的秩序控制。
(五)重視社會治理“四化”水平的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切實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因為這是新時代環境下有效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客觀要求,而且是推進社會治理的基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強調,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要重視新技術、新方法的有效使用,要全面的提升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同時要加快自主創新,從而利用先進技術實現社會治理的整體成效提升。
二、社會治理格局的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在社會治理論述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格局的構建進行了分析與討論,他指出,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格局,需要強調兩個方面的重要內容,其一是要重視特色治理體制的建設,其二是要強調治理方式的改進。只有這兩方面的工作得到有效落實,治理格局的構建效果表現才會更加突出。以下是具體的闡述。
(一)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
就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需要將政府的社會治理主導作用做充分的發揮。就政府的社會治理主導作用發揮來看,指的并不是包辦一切,而是對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等進行健全,實現政策法規的完善,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實踐,這樣,社會治理可以實現多方面動員,治理力量會空前強大。習近平總書記在實踐中強調,要將利益保護、利益協調等機制進行健全,從而引導老百姓積極表達訴求并參與治理實踐,實現自我約束與監督,這樣,社會治理的整體效果會更加突出。
其次是要將社會協同的作用進行充分發揮。就此內容中的“社會”而言,具體指的是社會主體。基于社會治理做具體的分析可知,目前的社會主體是比較多元的,比如企事業單位、群眾組織、基層組織等都是社會主體,這些社會主體的力量協同可以使社會治理工作的開展更具實效。所以在治理實踐中,需要做好社會組織的協同工作,使其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最后是要強調社會治理實踐中的公眾參與。就目前的社會治理來看,治理的核心是人,也是就是說在治理過程中需要對人員關系等做分析與處理,從而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動員社會公眾參與社會治理,使其明確自身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當其知道自身的雙重身份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價值時,公眾對自身的行為習慣等會進行約束,同時還會對身邊人的行為等進行監督和約束,這樣一來,社會治理的力量顯著增大,最終的社會治理效果也會明顯提升。
(二)社會治理方式的改進
社會治理方式的改進對于構建治理格局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需要強調社會治理方式的改進。就社會治理方式的具體改進來看,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強調系統治理。系統治理對于治理工作的具體開展有重要的意義,就系統治理的具體實施來看,包括如下的內容:1.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破解社會治理難題,提升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2.綜合治理,就是要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3.源頭治理,就是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的利益訴求,從源頭上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各種深層次問題。
其次是強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方式之一,也是我國社會治理的一大優勢。面對社會治安新形勢,必須以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目標,以突出治安問題為導向,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和水平。就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具體實施來看,需要將治理的重點放在基層,需要加強以下方面的治理。
一是加強城市常態化管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市的管理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尤其是環境、交通和社會治安等問題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受關注程度也高;二是加強農村社會治理;三是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做好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是我國社會治理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明確社會治理的基本理念,強調社會治理格局的構建對于具體的社會治理而言有突出的指導作用,所以對習近平總書記的社會治理論述進行闡述,并就社會治理格局的構建做討論與分析,這對于實踐工作開展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曉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歷史脈絡、路徑取向與政治意涵——以廣東實踐為例[J]. 黑龍江社會科學,2019(3):46-52.
[2]張曦.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一個文獻綜述[J].寧夏黨校學報,2018(4):122-128.
[3]周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研究——基于理論創新和研究體系的分析[J].延邊黨校學報,2019,35(4).
[4]馬加民,卜全民.危害公共安全犯罪預防路徑解析——以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為視角[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2019(2).
[5]馬海韻.“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理論內涵[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04).
[6]陳錚鑫.中國共產黨在云南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實踐——基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視角[J].青年與社會, 2019(1):1-3.
(作者單位:中共秦安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