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應當以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為中心,深化專業學科的國際化教學,同時高校應當建立相關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支持體系,以制度保障國際化人才培養系統的運行。當前我國高校國際化建設仍屬于起步階段,高校應當不斷向國外先進高校學習,積極參與到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建設當中。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具有了新的時代內涵。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僅要求高校在教學、制度上實現國際化,同時在高校發展戰略上也要以國際化高校作為發展目標,在這種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培養就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建設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夠為社會輸送具有專業素養的國際化人才,這有利于推進國民素質的提升,也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領域的發展升級。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過程性的,高校在制定和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時,應當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要求引領于高校教育改革的各個層面。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借助全球化發展帶來的技術便利,不斷推進全球高校在教育領域的資源優化配置和合作交流。高等教育國際化滿足了社會發展和全球化發展對于國際人才的要求。人才的競爭由區域性向國際性轉變,對于人才自身而言,只有具備國際化視野、專業能力,才能在國際化人才競爭中占據優勢。而對于社會發展而言,它的升級和創新更加離不開具有國際化能力的人才,這也就進一步推動了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的步伐,不斷引導高校以國際化教育水準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能力的創新人才。
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策略是將高等教育國際化標準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從教育理念到課程體系再到師資隊伍、管理制度,將高校改造成具有國際化發展要求的高等教育完全體,從而確保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將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人才培養的結果標簽和結果指標,實際上是確立了人才發展和人才培養作為高校國際化發展的核心,一方面高校需要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以不斷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具有國際化能力的發展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借助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規劃,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化人才參與到高校國際化建設當中,從而推進高校由區域性人才集聚向國際性人才集聚轉變,促進學生結構、生源范圍、教師隊伍的多元性,從而保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目標導向。
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包含生源國際化、教學國際化、師資國際化、交流國際化,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應當確保國際生源質量和師資教學質量,并且建立人才培養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質發展。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起步較晚,在一些人才培養的理解和踐行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區,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質量,也造成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資源的浪費。
高等教育國際化一項很重要的指標在于學生生源的國際化,國際化高校應當將國際生源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實現了高等教育惠及海外的目的,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和教育成果走向國際,也促進了國際學生同國內學生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在不同文化中相互學習相互了解。但是生源國際化不能僅僅看重國際生源的規模化,而應當借鑒歐美院校對于留學生學習質量進行嚴格把控,提高入學標準并且以科學的教育指標嚴格執行其學習和畢業要求,從而確保國際生源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學國際化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基礎,高校應當以國際化教學和學術要求落實專業學科的教學和研究,但是國內高校僅僅將英語教學作為衡量國際化教學的標準,而忽略了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以及雙語教學的必要性,這使得英語授課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既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同時學生也無法獲得相應的國際化教學效果。高校在國際化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并沒有將吸引國外教師作為重點,反而更加重視本校教師的海外經驗。雖然在人力成本上,鼓勵本校教師進行海外進修獲得國際化教學經驗,能夠推動高校教學的國際化發展水平,但是海外進修由于時間短,對于教師的國際化能力而言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高校應當制定相關的國外教師人才引進政策,以豐厚的物質條件和教學科研條件吸引海外教師人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需要實現學生交流的國際化,目前我國高校仍然是將學生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形式,而沒有就教學和科研開展與國外院校的進一步合作,學生無法走出校園、走出國內,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和發展。
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基礎在于實現高等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的國際化,以確保國際化人才培養和發展的專業學科能力的發展質量。全球化發展為國際化教育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教育的整合合作提供基礎,新加坡高校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新加坡高校整合全球頂尖教育資源,不斷提升學術科研水平,從而培養出具有世界高水準的國際化人才,為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提供重要動力。
新加坡高校國際化發展戰略圍繞著人才培養將課程設置的國際化作為保障教學國際化發展質量的重要條件。新加坡高校在課程審核上以學分制代替傳統的試卷考試,這樣學生的專業學習脫離了分數的限制,從而擴大了學習和實踐的場景,國際化課程也幫助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專業理解和應用。高校對于學科設置和教學效果的考核采用校外評審制度,這種制度增加了對于課程學術實踐效果監控的準確度,促進了高校根據校外意見進一步改進課程結構、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國際化教育水平下的課程設置能夠實現課程質量和教學標準的穩定性,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適應性,從而引導高校一步步實現教育國際化發展要求。新加坡高校在教學方式上采用先進的教學科技,不斷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也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教學當中。英語教學一直是新加坡高校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標志,學生在學習中掌握英語技能也為日后留學和出國工作打下基礎。新加坡高校在課程設置中強調實用性和實踐性,非常重視教育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培養具有國際化水平的應用型人才是新加坡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目標。新加坡高等教育課程的實踐性不斷完善了國際化人才培養和發展的學習和實踐環節,促進了教學成果的轉化,并且在與世界其他高校教學質量的比較中驗證該教學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從而確保在此教學制度下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發展質量。
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落實離不開有效的制度保障,高校要在教育部統一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指導下,以相對獨立的教育管理自主權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德國高校崇尚教育自治,高校自主制定國際化教育發展策略,在一些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保障制度建設上能夠為我國高校帶來積極借鑒。
德國政府強調高校的國際化發展應當遵循高校自身的發展特點和高校所在地的區域環境,政府的角色是幫助高校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政策的制定,并且以資金形式支持高校國際化發展。高校根據自身的發展特色和人才培養需求向政府提交教育國際化審計報告,政府則根據教育質量評估和教育國際化發展目標進行評定,在相應的高校國際化教學課程,如跨文化知識課程中,政府則與教育部門開展聯合合作,支持和資助高校國際化課程的開設,并且以相應的政策推進師資國際化建設以及院校的國際化交流。德國高校建立共同的“高校指南”,實現國際學位課程的規范化,并且大力推進英語國際課程的普及,實現在教學上與國際接軌。德國高校開設國際雙學位課程,這些課程是與歐洲伙伴院校共同開設,實現學分互通,促進學生在國際院校之間的學習和交流,不斷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從而提升學生的國際發展能力。德國院校積極推進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這樣能夠確保人才培養所需要的國際化教學和研究質量。在學生流動方面,德國高校既鼓勵來自全球范圍內國際學生在德留學,并且在教育福利和教育權利上與本國學生一樣,也制定了一些教育鼓勵政策支持本國學生在全球范圍內的學習和實習,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學生的自由流動,實現了高校間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際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全球化資源,進一步借鑒國外先進國際大學的教育和管理經驗,并且就教學和人才培養展開協作,發揮高內外高校在專業學科教學和科研上的優勢,將高等教育國際化惠及于民,以國際化高等教育培養具有高水平的國際性綜合人才。
實現高等教育的國際通用性,能夠增強培養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歐盟內部構建了伊拉斯謨計劃,推進歐盟內部學生的學習、交流和合作。韓國啟動“面向21世紀的智力韓國計劃”,旨在培養具有國際專業水平的研究與開發人才。法國、中國、新加坡、印度等國家也相繼提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以培養國際性專業人才適應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日本則開創全球協作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以加強日本高校同國外大學在學術科研和人才培養上的聯系,從而帶動日本大學的國際化發展,促進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日本全球協作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主要從學科、地域、信息技術下的課程共享等方面與國外大學進行合作,這既實現了日本大學國際化發展的特色化,推進特色學科的創新,也促進日本高校學生的學習流動,引導更多的日本大學生接觸國外先進教學內容,從而彌補日本大學在某些專業學科教學上的劣勢。日本全球型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是漸進式發展的國際協作教育,從地理位置上,優先與中國、韓國高校開展合作,并逐步輻射到東南亞、歐洲、北美等地方。在合作內容上,也由短期的學術會議和暑期學校,擴展至長期交換項目,從而保證學生國際學習和交流的持續性,促進學生的深入學習。日本高校借助于全球協作型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推進國內外教育體系的國際共融性,實現人才培養的通用性,使學生能夠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獲得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