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河北美術學院
《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這本書的作者主要對廣場的定義是:“廣場是城市中戶外公共環境的一種空間表現形式,其特點是硬質鋪裝的結構形式進行,這種硬質鋪裝的使用對象不包括像駛入的汽車這種大型交通工具。廣場的主要功能是漫步,休閑或觀賞廣場周邊風景。然而,與人行道設計不同的是,這是一個具有特殊屬性的空間,能體現出廣場特點的表象形式。其組成元素可能是地被植物、植物造景等,這些元素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硬質材料的地面。草地和綠地以及硬地之間的空間占比決定了它是公園屬性還是廣場屬性”,通過以上這些觀點,我們不難歸納出,城市廣場的功能和空間與景觀設施的配置直接相關。廣場空間是大眾使用頻率較高的公共環境場所,也是大眾日常生活溝通交流的場所。通過利用無障礙設計的觀點,賦予城市廣場具有人性化、互動化、參與化等特性,使更多的人能夠享有城市公共資源所帶來的便捷和生活品質。
無障礙設計的理念是,運用“人性化”設計的觀點,對人的環境行為心理及感官意識反應進行研究,優化設計,減少使用對象的限制,消除使用者在使用體驗和參與公共環境心理的“障礙”,即核心思想是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在規劃人類服裝、食物、住房和交通以及各種類型的建筑景觀設施的公共空間環境時,需充分考慮不同程度的殘障人士和正常行動者的使用和感知需求,滿足這些需求的服務功能和設備將擴展到人、景觀設施和環境等,進行相關研究,以創建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現代生活環境,并有效地保證人的安全、便利和舒適。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無障礙設計,大都考慮了其基本的無障礙設施但缺乏整體化與系統化,專為老年人和殘疾人設計的無障礙設施的利用率和實用性較低,老年人、殘疾人和普通百姓共享的設施的利用率較高。其主要體現在:
一是入口坡道,大都設置了階梯和坡道,但出現了坡道方向單一性和坡度過高或是過緩的情況,缺少了對輪椅使用者設身處地的整體考慮,有些改造后的無障礙坡道或升降臺,也多因管理問題而荒廢。公共場地鋪地不平整,也沒有輪椅輔助設施,場地細節度不夠,鋪裝長期踩踏后表面凹凸不平,常積水、磕絆,對人們出行造成影響,雨雪天氣防滑效果也常被忽略;二是地面材料的防滑效果不明顯,與其他空間的銜接過度相對較差,給老年人和輪椅使用者帶來不便;三是缺乏為視力障礙者設置盲道的信息,盲道被占用,沒有語音提示,還缺少盲文字體;四是休息設施的考慮,例如公共座椅缺少合理的尺度;五是部分空間不足以進行夜間照明;六是在男女洗手間中分別設置了無障礙洗手間,以致許多身體殘疾的人無法與異性照料者同時進入,導致對無障礙洗手間沒有得到有效利用;七是一些特殊運動設施,例如使用對象是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在公共環境無障礙設計中,并未考慮到他們的行為特點和心理需求的特殊性,使其無障礙設計無法發揮其本質的作用。無障礙景觀設施的建設,是希望更多的特殊人群,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環境提供的必要休閑、娛樂、交流的場所,共享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
人是城市廣場空間的核心,其人的行為活動構成了城市廣場的最為基礎性的特征。廣場的使用者應是全體市民,但通過觀察研究,在廣場上出現最多的人群依次是普通人、老人、兒童、殘疾人和一些外國人,由于廣場景觀實施的無障礙設計沒有得到更好的重視,老人、殘疾人、兒童和孕婦等群體,并沒有很好的參與其中。進年來,一些廣場活動的興起,例如廣場舞,老年人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多,盲人、肢體殘疾人等特殊人群還是很少遇見的。
對于行動不便的人,他們可以在狹窄的空間內側向移動,并可以在方便輪椅使用者的空間內自由移動。他們不像輪椅使用者、推嬰兒車的人需要更多空間。一些輪椅使用者可以在公共環境中自由移動。他們通常獨自在家活動,可以自己走動,然后去餐館、銀行、火車站、游泳池、旅館和其他類型的公共場所進行所需的活動。盡管他們有處理相關事務的能力,有些輪椅殘疾人可能比普通人坐在輪椅上做得更好,他們能坐在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輪椅上,并且能夠完成與普通人一樣的活動。在廣場上推嬰兒車的人也將被“禁用”,因為通道和公共廁所的臺階沒有為嬰兒車的成人和嬰兒留出足夠的空間,因此,對景觀設施的尺寸和設施會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視障人士在行走時需要使用輔助設備,例如盲棍和導盲犬,對這些設備的尺寸也有一定要求。
許多環境設施也是根據健全成年人的活動方式和使用需求而制定的,因此不適合老年人和殘疾人使用,這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物質障礙,甚至是一些無法克服的障礙。這些障礙不僅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而且使大量殘疾人無法正常參加社會活動和社交生活,從而造成他們的心理和精神的壓抑和焦慮。
人作為景觀設施的主體,景觀設施中人所需尺寸、人的行為活動和心理特點與周圍環境直接相關。無障礙景觀設施的設計應充分考慮人的身體尺寸、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體現景觀設施與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相適應的關系。這就需要設計城市廣場景觀設施時,需要遵循以下設計原則。
景觀設施的完整性主要體現在無障礙設計的設計理念以及城市廣場與整個城市規劃的融合中。無論是從視覺取向還是從景觀設施的使用價值上,它都可以實現整體和局部的協調。無障礙的景觀設施只是城市廣場景觀設施的一部分,因為融入了一個統一的景觀設計體系,有個體向整體的展示。采用整體性的設計思維,將相對的無障礙設計的景觀實施也能進行有序的規劃和利用,使廣場每個實施能夠與無障礙景觀設施遙相輝映,展現人與景觀實施、無障礙環境共融共生的關系。
無障礙景觀實施的存在形式和配置數額要進行系統整體性規劃,依據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精神風貌,設計出符合地域特色和滿足人民的功能和精神需求的無障礙景觀設施。例如廣場景觀休息座椅的設計,休息座椅的位置、數量、間距設置,滿足了使用者的私密性要求,充分考慮到人的使用習慣和行為路徑;休閑座椅的設計像輪廓線一樣流暢,在地面上分散的布置,不僅可以滿足不同人的交流需求,而且可以靈活自然地適應原始地形,呼應城市的自然廣場地形。
無障礙設施還要與城市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保持整體性,自然環境決定了這些特殊的設施的材質;而人文環境決定了這些特殊設施的色彩和形式,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與人文環境密切融合的景觀設施。
(1)基于傳統課程結構,重新整合并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在原有主干專業課程(如字體設計、標志設計、招貼設計、包裝設計、CI設計、書籍裝幀設計等)的基礎上增加具有一定傳承性與延續性的數字設計課程,以拓展主干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滿足新媒體時代對視覺傳達設計人才的更高需求。例如在傳統的書籍裝幀設計課程基礎上,增設“電子書設計”課程,以滿足數字出版行業人才需求。
功能性原則在廣場景觀設計中是一項重要的原則,其滿足各種人群的不同需求,使使用者在獲得公共服務的同時,是否能增加心理上的愉悅感全面決定了人的方便性,在城市廣場無障礙景觀設施設計中,功能性原則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
無障礙景觀設施應具有易于操作、識別和清潔等功能。廣場中的無障礙景觀設施要具有便于操作性,這要體現在這些設施的使用率層面,使用率較高的景觀設施,符合人的使用體驗需求。這對于設計者便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景觀設施在結構上、設計尺度上要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且在外觀設計上色彩和材質符合各個年齡段、各種人群的喜好。實用的無障礙景觀設施不僅需要功能設施的技術特征,還要求技術性要與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密切聯系。
在設計無障礙景觀設施的過程中,設計者應優先考慮景觀設施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設施的環境和位置、使用者的特性以及使用環境,還有它的使用過程和未來發展。例如,城市廣場設置垃圾分類,對于特殊人群,垃圾桶的設計的高度、尺寸、擺放位置等因素,德國生活小區中的地面下沉式分類垃圾桶。這種下沉式垃圾桶扔垃圾的口只有45厘米高,而且可以坐著輪椅,推著助步車一直到垃圾收集口,即使是行動不便的住戶也可以自己扔垃圾。
在城市廣場上,我們經常發現人們坐在廣場的椅子上聊天,拍照并談論生活和工作中的軼事。人們需要交流以了解事物,他們也渴望獲得關懷和理解,廣場便是一個這種性質的場所,景觀設施是促進城市生活情感空間的場所的配置。人們對景觀設施的共同要求是使用它們時要感到舒適,方便和安全。這是設計師在設計人性化景觀設施時應考慮的第一個因素。無障礙設計的目的是使這種情感交流更加人性化,并深入研究其行為和心理體驗。比如老人、兒童、殘疾人等,他們對景觀設施的需要就有別于一般的成年人。例如廣場中殘疾人標準化衛生間:降低洗手池,升高并有扶手靠背的坐便器,緊急求助裝置都是必不可少的。
廣場上的坡道設計應布置在容易發現人群的入口處,并應與樓梯等疏散設施平行布置,以便人們做出合理的選擇。在狹窄和較長的空間中,設置了單向折疊坡道以節省空間。在一些狹小的空間局部使用短坡道以激活空間氣氛。輪椅必須防滑,坡度應平緩。當斜坡長度超過10m時,需要一個休息平臺。坡道和臺階的起點和終點應配備水平休息平臺。在坡道的起點和終點,應有一個輪椅緩沖區,其深度不得小于1.50m;樓梯和坡道兩側的地面上方也應提供連續的欄桿和扶手,距離地面0.90m和0.65m。注意實用性和藝術性,坡道不應僅僅追求形式美而太曲折或冗長。
知覺在體驗性原則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視覺使人們感受周圍環境的變化,豐富人的心理活動;觸覺,減少人與公共環境的距離感;嗅覺、聽覺在公共環境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正是人的多種感官、感知相互產生作用,我們的生活環境才更加多姿多彩。例如盲道的設計,所謂盲道,并不只是針對盲人,也服務于有不同程度視聽障礙的人群。在無障礙規劃設計時,尤其是在廣場道路設計中,一般都要尊崇“多感官信號設計原則”進行設計。也就是說設計中的信息能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方面被人們感受到。德國的盲道設計將淺色鋪地與盲道引導鋪裝之間加上一段深色的較光滑鋪裝,使得盲道更容易被看見和感覺到,盲道標識的道路節點,跟隨盲道引導,甚至在盲道和道路之間設置高差、盲人鐘,對于盲人來說,該地區是一條道路。在廣場空間中設置噴泉,美麗的水流聲不僅可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還可以成為人們視覺探索的聽覺指南,同時也可以使人們記住這個空間的美好性。
不同年齡的景觀設施的設計也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的感知差異。兒童的視敏度較高,但認知水平較低,因此可以通過顏色、材料和空間比例適當增強廣場上游樂設施的設計。聽覺、觸覺、動覺等方面的感知體驗。讓孩子們更多地參與廣場活動;綠化設施的優點是:根據用戶需要設置合適的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和覆蓋空間,同時根據人類的視覺、觸覺和嗅覺增加整個綠化設施。
真正意義上的廣場景觀設施的無障礙設計,需要做到各個層面上的“無障礙”,整個城市中與人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都應該屬于規劃設計的內容。這是建立在一個成熟完善的城市系統的基礎上的,也是我們真正需要學習與積累的地方。也許就是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才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去廣場博物館、逛書店、到歌劇院,都可以坐船、乘飛機、坐火車,都可以游古堡、去海灘、讓山林的無障礙通行到最廣泛的實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