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禪
云南師范大學
大概時間是在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400年,這部分留下的資料比較少,是人類最原始的時期,我們現在僅獲得的資料也是考古而得之,從挖掘出來的繪畫、雕塑以及少量可以驗證的詩歌與文學著作中,我們了解到古希臘羅馬人的生活概況。有資料統計,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樂譜不足10件。
從資料得知,古希臘人是分為高雅的人和平民,而音樂是只有高雅有威望的人才能接觸到的東西,平民是沒有資格去欣賞音樂的。其中出現一種職業彈唱藝人來演奏名為“基薩拉”的樂器,音樂的內容則是反映古希臘的文化生活,可以得知,古希臘時期貴族人的生活是很典雅的。
希臘滅亡后,同一時期出現了羅馬帝國,這個帝國驍勇善戰,軍事力量一度很強大,他們的音樂首先是繼承了古希臘流傳下來的,在此之上絕大多數反映的是表現軍事和戰爭的內容。由此可見,這一時期正是有了軍事上的交戰,才生產出這樣的音樂。除了在古希臘的音樂上進一步發展,羅馬音樂的特點變得更加實用化、儀式化和職業化。與此同時,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也出現了另一種音樂,這種音樂的影響力由弱變強,這就是中世紀的宗教音樂。
古羅馬滅亡后,西方歷史進入中世紀,開始進入了信奉神明的時期,很多人把這段時間稱為“黑暗的中世紀”,大約是5到15世紀。這時期的音樂幾乎全都是以信仰宗教為目的,由此衍生出了格里高利圣詠,包括贊美詩、應答聲歌等;還有禮拜儀式中的日課和彌撒;還成就了后來的彌撒和安魂曲,也相應地發展了調式和六聲音階,當然這些全都是以天主教為主要內容。所以世俗音樂在中世紀發展的特別緩慢。到后來,慢慢地興起了多聲部復調音樂,包括奧爾加農、第斯康特以及圣母院樂派等,當然也都是以宗教主題為主。
大約是公元15-16世紀,控制了100多年的宗教音樂逐漸形成了宗教和世俗音樂并肩發展的趨勢。一部分人主張復興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至高無上的淳樸音樂,所以除了宗教音樂的繼續蓬勃發展之外,世俗音樂以法國游吟詩人為代表,歌詞多以愛情、生活為主。體裁也隨之豐富起來,像意大利牧歌和法國尚松。隨后而來的德國宗教改革音樂與反宗教改革音樂,在當時也掀起了一時的潮流。
巴洛克是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有著明顯的區別。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主要強調線條,以靜止勻稱為目的,而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喜歡物體的逼真,強調動態,以哥特式的建筑風格為代表。在音樂方面也有著同樣的創新與發展,歌劇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產物。起源于意大利還有一點就是宗教音樂的世俗化,器樂所占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了,如歌劇的開頭有純器樂的序曲和間場的伴奏,都成為不可忽略的獨立部分,出現了代替教會調式的大小調體系。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巴赫和亨德爾,主要的體裁是托卡塔和前奏曲為主的賦格。
值得一提的是誕生于意大利的歌劇,它是音樂和戲劇的結合,它起源于古希臘悲劇,經過了中世紀的儀式劇,文藝復興時期的幕間劇,于是在巴洛克時期出現了第一部歌劇——取材于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代表人物是蒙特威爾第。從有人類文明開始,每個時期經過音樂和戲劇的不斷融合發展,最終在巴洛克時期促成了偉大歌劇的誕生。
大約是公元18世紀,這一時期出現了“前古典主義時期”和“后古典主義時期”,最有標志性的就是后古典主義時期,這一時期也成為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代表人物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從這一時期起,器樂開始和聲樂并行發展,器樂不再是聲樂的附屬品,而是開始作為獨立的音樂呈現出來。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交響樂、獨奏鋼琴曲、弦樂四重奏和室內樂合奏等,如海頓被稱為交響樂之父,寫了11首交響曲,其中最著名的是驚愕交響曲,被稱為神童的莫扎特,第一次實現了室內樂、四件弦樂器的完全平等,他的歌劇如“堂皇”“魔笛”等掀起了一時的轟動,如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叩擊命運之門的經典動機成為爵士經典,貝多芬還寫了32首鋼琴奏鳴曲。
這一時期從莫扎特開始首次出現了自由音樂人的概念,他們不再聽命于王室為其寫作,而是開始關注自己、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全都表達在音樂中,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深刻地表達了啟蒙主義思想和人人平等的觀念。
古典主義的特征,在于藝術上的崇高履行,音樂動機的短小精悍,音樂語言的淳樸自然,以嚴謹的結構來表達純真質樸的感情,在正規嚴格的結構中來構建音樂。由此可見作曲家的嚴謹的邏輯性。
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產生于19世紀初,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后的一個新出現的流派。這一時期的藝術表現形態有了新的變化,在創作上主要表達主觀的情感態度、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它承襲了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傳統,在此基礎上,強調個人,富于幻想,感受自然,出現了大量的優秀作曲家和音樂家。由于這一時期歐洲多發戰爭,也出現了許多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民族作曲家,以肖邦為例,這個被稱為鋼琴詩人的波蘭音樂家在到了法國后心系祖國,寫出了最具矛盾和愛國精神的《第一鋼琴敘事曲》。又如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寫下了熱愛祖國人民的《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二首還被引用在《貓和老鼠》的動畫片中。
這一時期的器樂發展更加繁榮,也出現了許多新的鋼琴題材,如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圓舞曲、幻想曲等。賦予主觀上的情感色彩,這也是和古典主義的最大區別。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因為這一時期有著空前廣泛的音樂題材,還誕生了一批偉大的音樂家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大“寶庫”。這一時期正是由于反對外族侵略和民族壓迫和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分裂,正是這些客觀事實才激起了音樂家們反映民族統一和愛國主義的思想。
二十世紀的音樂進程又稱為現代樂派,作曲家們追求標新立異,探索和開拓奇特的節奏、復雜的調性、新穎的和聲語言、自由的結構和特殊的音響效果。這是由于在這一時期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人民陷入惶恐之中,他們不再在意別人聽到其作品后的評價和態度,而是將自己內心的不安、恐懼完全表現出來,因此作品往往帶有很大的刺激性,這一時期現代樂派出現了很多分支,如表現主義音樂、偶然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和序列音樂等。例如《4分33秒》是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的作品,他第一次演奏這首作品的時候安靜地坐在鋼琴面前,一分鐘、兩分鐘……直到4分33秒的時候,他起身說謝謝各位,剛才我就已經成功地演奏了4分33秒。他說,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音樂本身是一種從希望到失望到絕望的過程,因此他創作了這首作品。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印象主義的代表德彪西,他是受印象主義美學的影響,開始創作出一些打破常規,探索新領域尋求新的音響組合的作品。他常常在鋼琴上連續演奏九和弦和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階等,因此在當時,經常遭到老師的責備。最重要的是,德彪西還對古典音樂嗤之以鼻,盡管最初也彈過古典主義作品,但從德彪西早期的音樂風格來看,他的作品中就已經開始強調朦朧的感覺和神秘莫測的色彩。代表作是《大海》《牧神午后》和《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德彪西的音樂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因此,他往往被稱為二十世紀的開端人物。
正如上述所說所處在什么樣的環境,就創作出什么樣的音樂,每個時代皆有不同,承襲、發展并創新,正如美國黑人爵士音樂誕生在美國新奧爾良是在嚴重的種族歧視、生活困難,階級底下,各種復雜的大環境之下所誕生出的。它代表了一種美國的黑人精神。雖然當時美國黑人受盡壓迫,但是他們創造出的爵士音樂依然搖擺歡快,剛開始在別人眼中是不入流的小型音樂體裁,隨著時代的發展到如今,爵士音樂不但沒有消亡,而且憑著豐富的切分和自由的即興,贏得了流行音樂的王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