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傳媒學院
要創作優秀的音樂作品和發揮其潛在的藝術內涵,一定要深入認識音樂成品所呈現的聲音特色,也唯有針對該點開展創新工作,才可以打磨出更優秀無瑕的音樂作品。同時還需要完善相關設施和專業技術,有效發揮錄音藝術的專業作用來輔助學生徹底理解音樂理念。因此,錄音藝術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音樂專業的必要學習內容。
受原有音樂藝術教學模式的影響,音樂藝術表演者會習慣于借助背景音樂混響作用來增強其演繹展示效果,同時掩藏演唱過程中存在的技術誤差或缺陷。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并且會促使學生對自身能力產生錯誤判斷,即無法正確認識潛在問題和及時糾正,而導致技能學習方面長期未能得以進步。不過,借助錄音藝術,教師與學生則能夠科學合理地認識和理解實際意義上的音樂表演,細致辨別自身在藝術表演上的優缺點。比如,曲目《曹操》具有鮮明的混響特點,能夠予以聽眾聽覺上的沖擊感,但表演者在演唱該首歌曲時,其呈現音質與技能效果會被減弱。因此就需要錄音藝術,教師與學生能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借助錄制音源精確把握實際演唱能力與水準。由此可知,在音樂教學環節,錄音藝術發揮著可靠的協助作用。
學生從傳統藝術教學課程中獲取的感受一般是無趣困乏的,而音樂藝術更是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每個學生的樂感不同,有的不能從混響樂曲中準確認識和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思想變化與情緒波動;其二,教學方法的整體規劃缺乏立體性,會在相對程度上導致藝術效果減弱。因此,在此時希望提升教學效益,則應當借助錄音藝術來完成。錄音藝術能夠把原聲音質最大程度還原,學生能夠借助非平面化的錄音成品,更輕松吸收與反饋歌曲的思想情感和特色。此外,教師也能夠借助錄音藝術,在教學環節中啟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思考和興趣,指導學生認識音樂節拍和基于原有曲調進行有效修改。比如,學生在學習歌曲《生如夏花》時會受歌曲所表達情感的吸引而降低了對詞句、和聲的敏感度,無法準確把握和深入分析,但錄音則可以將這些問題都簡單化,學生也能夠依據自身能力來完成對歌曲的有效調動。
如果想將音樂教學效果向最優化方向靠攏,教師在錄音藝術講解過程中一定要使學生可以可視化學習、收獲技巧的錄音實操,實際操作是學生掌握相關技巧與知識點的主要形式,更是考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指標。基于此,錄音藝術實踐操作及其應用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需要教師妥善協調藝術專業課程和文化教學內容的內部統籌關系。教師在錄音藝術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重點細節來解析各步驟的錄音操作,幫助學生快速徹底地理解專業知識,還應當教授學生錄音技術,停留在教材表面和刻板文字傳輸是不能促使學生有效學習的,唯有結合客觀實際。教師可以挑選某位學生當作錄制實例,并將被錄下的聲音樣本向整個學生群體提供展示,從而推動學生開展深入學習與思考探究。
音樂體系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繁榮,為進一步滿足社會文化需求,錄音藝術也逐漸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藝術專業,更被大范圍地應用在影視、配音、戲曲等方面,其作品制作過程提高了作品的聲音藝術性和特色性。在最近幾年各個平臺也推出很多基于聲音而制作的娛樂節目,比如《中國新歌聲》《夢想的聲音》等,除了獲得人們群眾的認可與支持以外,也有效地展示了錄音藝術的重要性。如果要使聲音展示優質效果,相關專業人員不但需要具有專業素養,也需要熟練運用相關技巧和設備,完整錄制原版音源且將聲音有效處理和調動。特別在制作音樂作品時,責任單位會對專業人員的錄音藝術能力的標準更為苛刻,這主要是由于音樂和其他畫面感強的影視作品比較,面對相同受眾缺少視覺優勢,人民群眾主要借助聽覺來感受藝術色彩。因此,要使音樂效果更完美,既需要表演者準確演唱來減少作品瑕疵量,同時錄音相關負責人員也需要在錄制期間做好本職工作,仔細錄制聲音,降低雜音干擾和并便評估人員對作品質量的評定,從而制作出優秀的音樂藝術成品。
綜上可知,開展音樂教育離不開錄音藝術在其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要想實現創新出優質聲音的教學目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藝術文化要求,讓人們能夠通過絕佳聲音感受音樂魅力,則相關音樂創作人才需要具有充分的錄音藝術素養與專業技能,在教育過程和實際工作中應用好錄音藝術。本文所提出的相關策略也只為廣大藝術工作者提供參考,在未來音樂藝術發展階段還需要更深層次地鉆研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