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歌舞團
在素質教育、全面培養人才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的當代社會,舞蹈這一藝術內容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已然成為高校課程的重要內容。而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文化,是中華精神的重要組成部門。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在舞蹈課程、創作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其情感的進一步豐富、舞蹈表達的進一步完善、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探究二者的融合方法勢在必行。
分析獨屬于中華民族的紅色文化,不難發現,它存在著一定地域特征。簡單來說,受歷史背景和經歷的影響,不同地域留存下來、傳承至今的紅色文化是存在一定不同的,往往與地域往事緊緊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若是直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對家鄉故事、地域歷史的了解,選擇區域特殊紅色文化資源并根據其相關內容創作作品,往往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意味著,在高校舞蹈課程中運用相關化資源,師生可以先對學校所處地區的歷史故事、人文信息展開調查分析,再將帶有濃厚地域色彩的紅色歷史資源融入舞蹈作品中。例如,處于遵義地區或在其周邊的高校,就可以深入挖掘、了解遵義歷史故事及其精神內涵,再以“傳遞遵義精神”為中心創編新的作品。這樣一來,作品的文化價值更高,學生相關能力的發展也更迅速。
舞蹈發展至今,已然出現了多種創新表現形式,并在無形中加強了與其他藝術表現手法的融合。因此,除結合區域紅色文化資源創新創作舞蹈之外,高校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將注意力放在傳統舞蹈形式和新藝術表現手法的融合上,利用新的方法運用紅色資源創作舞蹈作品。例如,師生可以圍繞紅色歷史背景故事設計情景劇,在情景劇中將整個歷史故事演繹出來,再在演繹故事的過程中表演舞蹈。如此,作品不再是簡單的藝術作品,更是具有豐富文化價值和歷史傳承意義的。
對高校學生展開德育教育,也是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創作舞蹈作品的必要手段。只有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紅色文化、傳承相關精神有哪些重要意義,才能從根本上激發他們在舞蹈創作中融入紅色資源的興趣,使其在整個學習、實踐過程中更加主動、積極。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德育教育手段,先將與“紅色文化”有關的故事、知識講述給學生,在該過程中充分融入自身對相關內容的尊重、展示自身對紅色精神的認同感,借助自身影響力量和德育知識影響作用提高學生探究、運用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如此,學生融情于創作,自然會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同時加強自身情感體驗,形成更積極的紅色文化傳承意識。
高校師生創作舞蹈作品,目的之一就是將其表演出來,進而通過表演實現訓練專業技能、傳遞民族精神、豐富舞蹈學習等目標。也就是說,該項教學、學習活動,應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因此,在紅色文化資源支持下進行舞蹈創作,還需要組織多元的實踐活動,構建更加系統多元的實踐體系。一方面,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將自己創作的作品在班級課堂上進行演繹。在其基礎專業技能得到一定提升后,逐步將目光轉向年級文藝匯演和校內晚會展示等活動中,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實踐空間。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嘗試將學生帶出校園,讓他們到退伍老兵家中、養老院、幼兒園等地演繹融入了紅色精神的作品,為其提供更多演繹機會。一旦實踐機會得以增加,他們就會主動以“更完美的實踐”為目標加強對“在舞蹈創作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的學習和運用。
就舞蹈本質來說,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情感的傳遞方式之一,本身就是要面向大眾或某一特殊受眾群體的。因此,只有讓最終的作品符合大眾心理需要和預期,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情感傳遞、文化演繹作用,讓紅色文化資源與舞蹈的融合有價值。因此,在創作的同時,高校教師和學生還需要加強對受眾心理的分析,從受眾對舞蹈形式的喜愛程度與欣賞水平、受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解能力與認同能力兩個角度展開分析,進而選擇與之綜合需要、能力更符合的內容、方法進行融入紅色文化資源的創作工作。在此過程中,考慮到“特殊高素質群體”的特殊藝術欣賞和文化理解需要,可以適當增加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使用,將其以更隱晦的形式滲透到動作中,在提升所創作作品藝術價值的同時促進紅色精神的深度傳遞。
總而言之,在高校舞蹈創作中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提升高校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程度,同時提升他們創新創作作品、賦予作品多元情感內涵的能力,對其文化素養、民族精神以及舞蹈水平的提升大有助益。高校教師應對此形成一定重視,積極鼓勵學生在舞蹈創作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以便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傳承民族文化精神,促進學生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