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高等專科學校師范系
小學“科學”是小學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但是從當前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現狀來看,存在著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特別是忽視了人文精神在課程中的滲透和應用。因此,研究人文精神的基本內容以及如何將其落實在小學“科學”課程中,這是研究的重點內容。
人文精神是一個相對比較大的概念,筆者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觀點:一是人文精神主要以實現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為目標,無論是人文精神的提出,還是人文精神的運用,都是為了促進人更好地發展,幫助人更好地提升自我,融入社會。二是人文精神表現為人對自身成長、發展、自由、尊嚴和價值等方面的追求,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特征和體現,是與自然界、人類社會、他人和自身關系相區分的一種精神文化。三是人文精神是為人本身而服務的,所以它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都要結合所屬領域的內容,研究其在不同領域的具體內容表現以及實現路徑,以便更好地為人本身服務。
2001年“科學”課程由《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更名而來,并在2017年進行了修訂,當年秋季開學就實行《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1—6年級)》。“科學”課程主要培養目標是將科學素養作為小學生培養的宗旨,主要是將科學興趣的培養、科學精神的探索和科學正確的思維方式的培訓相結合,通過各個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具備與該年齡段和認知水平相符合的科學知識儲備和方法的運用能力,以此來促進其他綜合素質的提升、智力的開發、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培育。這門課程的內容有趣,方式靈活多樣,緊密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課堂生動活潑,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和歡迎。
隨著時代發展的日新月異,科學技藝術更可謂一日千里。但是從教材更新的頻率來看,僅在2017年進行了修訂,如今已是2021年,多年以來,科學知識的內容、科學領域的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等都發生著顯著變化。雖然當前“科學”課程的學科教育體系相對比較完整,但是從教材內容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育理念的發展上來看,并沒有做到完全與時俱進。
“科學”課程雖已自然科學內容為主,但是不要忘記的就是: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是為人本身而服務的。從小學“科學”課包含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生命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大領域的基礎知識,但是對于教學內容能夠培養學生哪些人文精神卻在實際教學中因校而異,對小學生來說科學知識本身比較抽象,再加上自身年齡、理解能力的實際情況,以及學校的“科學”課程教學條件、教師的素質能力與專業性、教學手段的先進性等因素的影響,在人文精神的培養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從“科學”這門課程本身來看,它涉及一些多學科的知識,比如:物理、化學、生物等等,有時還涉及一些社會方面的問題,這可以看出,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探索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的學習能力,這既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更是一種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目前的小學“科學”課程還沒有在認識上達到這樣的高度,也很難發揮其應有作用。
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社會性活動。它既是一種行動,又是一種能力。當前,隨著信息化手段的不斷發展以及家庭環境和教育的不斷優化,對于小學生來說,每個人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和小王子,在生活中讓孩子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少,很多小學生甚至連自理能力都有些欠缺;另外,手機和信息化手段的普及,讓小學生探索知識的手段更加便捷,點點鍵盤,按下手機按鍵就可以查找到想要了解的知識和內容,這導致他們的實踐能力提升空間越來越小。在小學課程的安排來看,其他課程能夠鍛煉動手能力的機會并不很多,“科學”課既有趣又能夠通過實驗、實踐的途徑可以幫助小學生提升自己探索世界、動手動腦的能力,這也是實踐能力的體現。
小學生由于自身性格和家庭環境影響,很多學生課余還要上很多補課班,除在學校學習外,很少有時間與自己的同學和小伙伴進行交流和合作,所以這對他們的成長來說是不利的。“科學”課通過共同的動手實踐,讓小學生能夠在課上課下進行交流討論,或者可以以組隊的形式共同完成一個教學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既可以培養人文精神中的溝通、交流和協作精神,又可以促進小學生融入團隊,領導團隊能力的鍛煉。
科學知識的運用與其他學科是密不可分的。小學“科學”課程在進行每一個知識點學習的同時,都會或多或少需要其他學科的支撐。所以,在課程學習時,需要小學生去查找一些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這不僅幫助他們學習了綜合性的知識,更鍛煉了他們的動手和動腦能力,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會運用多種學習手段去查找所需知識,這都是一種學習過程,也是促進綜合能力提升的過程。
要注重在科學精神培養過程中科學素養的培養,要把這些內容與科學史相結合,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因材施教,將科學史用小學生喜歡的動畫、故事、聲像等形式展示出來;二是要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要讓小學生參與其中,動手動腦去找材料,去查資料,挖掘科學家們感人的探索科學精神的背后故事;三是要注重通過《科學》課和科學史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這也應該成為課程的落腳點之一。在教學過程中,特別要注重那些寶貴的科學精神財富,比如,通過科學史的教育讓學生了解:真理的追求、頑強堅毅的品質、不怕失敗的精神等,既讓科學史成為教育學生的手段,又讓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影響學生未來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
科學的研究過程最注重嚴謹,這是科學結論重要支撐的基礎,所以對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培養也應該成為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內容。嚴謹的態度要通過實證過程來體現:一是要鼓勵小學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要查找充分的證據,創設安靜的研究環境,并培養他們嚴謹準確使用實驗工具的能力,養成他們記錄研究結果的好習慣;二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證精神,對于一些不準確或存在疑惑的結果,鼓勵和培養學生進行再實驗,讓他們通過分析數據,研究問題,論證結論,提升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鼓勵他們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幫助學生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修正數據,總結經驗,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并將這種科學態度延續在學習、生活的其他領域中,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
“科學”課要將團隊精神的培養納入其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教師設計好教學環節,讓小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研究,查找資料,討論問題,共同完成整個實驗過程。在完成科學實驗后,還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論證結論,查找問題,培養合作精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討論交流和協調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多討論、多交流、多研究問題,相互取長補短,既培養社交技能,又提升動手能力,培養融入團隊、組建團隊、領導團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