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璇 畢洪川 游曉雪 陳坤 黃建坤

摘 要: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下,人類健康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濱水區具備獨特的自然資源可以改善人的身心健康,但仍存在濱水空間的不合理設計進而導致資源浪費,因此,以人類健康為導向的濱水空間優化設計問題值得研究。論文以都江堰市壹街區頤湖公園為研究對象,采用實地調研及問卷調查的方法,結合統計分析,論述健康導向下城市濱水空間存在的問題,從人類健康與濱水空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出發,提出健康導向下的城市濱水空間優化設計。
關鍵詞:城市濱水空間;健康考量;行為影響;優化設計
1 引言
健康是人類進行社會生活的最基本的需求,社會發展進程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對人們身心健康的影響日漸明顯,而基于人們身心健康機制研究建設的壹街區濱水空間和該地區濱水空間的再規劃設計,期望能夠通過對壹街區人類健康考量下的濱水空間優化設計研究,最終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濱水空間的生態功能和優勢,打造康體娛樂[1,2]場所,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研究主要涉及鄰里(社區)環境與公共健康的關系、健康社區規劃等,多將官方統計或社會調查下的環境數據與人口健康數據結合分析[3]。相較于西方,我國對于濱水空間與人類健康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少,起步晚于西方國家,西方國家開始轉換到對濱水空間生活性的研究時,我國還主要側重于濱水空間對于生產、商業、公共交通等的影響,沒有充分意識到居民健康與濱水空間等社會環境的協同作用,經常將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兩者分開探討,并未考慮到兩者對健康水平的共同影響作用。
基于此,論文的研究目標如下:第一,針對都江堰市壹街區的濱水公園,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解人們對于濱水空間的感受和在其中進行休閑、運動和娛樂活動時的身心變化;第二,研究都江堰市壹街區濱水空間的現狀,分析出其中的不足與尚存在的缺陷;第三,從基建設施、建筑分布等方面對都江堰市壹街區進行分析,結合健康濱水空間理念,針對目前壹街區濱水空間設計中存在的缺陷,從提升人們健康的視角提出優化設計的對策和方案。
2 研究區概況
壹街區落于都江堰市城市東北區、靈巖山下、蒲陽河畔,距古城核心區約2公里,距都江堰水利工程約3公里,原為農田和散布的自然村落,“壹街區”基地北部有都江堰內河中最大的一條支流—蒲陽河,蒲陽河水的引入為壹街區創造出了66畝的人工湖—頤湖、30hm2的濱河濱湖綠地公園和11處小型開放空間,并且有3座不同風格的步行景觀橋連接頤湖和蒲陽河的人工河上,在滿足了人工河兩岸的交通需求的情況下也強化了整個“壹街區”以水為核心,將水、橋、濱水步道、沿河沿湖綠化融為一體的規劃理念。
3 研究方法
主要利用實地考察、文獻查閱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研。
實地考察可以提高研究科學性,根據實地考察掌握到的數據和第一手資料進行實證分析。實證分析法主要通過對調查者的親自走訪參與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本課題通過對研究地都江堰市壹街區的實地調研,搜集數據和了解研究地的主要概況,尤其對基建設施、建筑分布進行了充分了解,與此同時,查閱國內外關于人類健康與城市濱水空間建設、設計和研究相關資料,并進行總結和反思,對現今課題研究狀況了解掌握,明確相關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以確定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向。問卷調查是通過設計制定詳細周密的問卷,研究者進而根據被采訪者的回答以搜集資料和數據、進而調查總結成研究結論的方法。問卷是由一組與研究課題目標有關的問題組成,它是人們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常用用來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調研人員借助這一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準確的了解,最后運用一定的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獲取需要的研究資料。
4 結果與討論
本文以都江堰市壹街區為例,通過結構方程模型與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方式研究健康導向下城市濱水空間設計的相關概念和都江堰市壹街區濱水空間的優化設計方案。結合上述城市濱水空間影響因素研究發現:
1)頤湖濱水空間具備水體物理特征、美好視覺景觀、適宜公共生活的健康資源以改善人類三層面的健康狀況。再優化濱水空間形態的健康意義在于促使廣大市民樂于抵達濱水并發生親近自然、體育鍛煉、休閑娛樂、社會交往這四類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
2)目前壹街區頤湖公園的濱水空間形態存在阻礙人抵達水濱、接近水體并發生活動的不健康問題。這些問題是:城市活動空間中交通道路被各種小商販所侵占;近水空間與水域空間不利居民進行親水活動;濱水空間公共活動的空間形式單一。
3)頤湖公園還存在著基礎設施老化破損與服務功能缺失問題。路面破損、沙灘無人管理、草坪荒廢、沒有遮陰地、沿湖和湖心島一周沒有護欄、沒有很明顯的警示標志、垃圾桶的布置不合理等問題。
如圖1根據頤湖濱水空間存在的問題、需要增加的設施及來到濱水堤岸的目的的相互關系可以得出:絕大多數人無論他們來到濱水堤岸的目的是什么,但他們的訴求心聲大都是需要更多的避雨設施和休息座椅,且他們來到濱水空間主要是進行休息和觀水活動。但頤湖公園只有公園長橋與小廣場處上有長椅,其余頤湖沿線都沒有可供休息的座椅也沒有避雨設施。
5 結論與對策建議
5.1 優化構思與布局
5.1.1 頤湖中心區
“頤湖中心區”位于都江堰壹街區頤湖湖中央的人造小島,是都江堰壹街區濱水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小島通過人工方式建造,原生態的模擬自然環境,是最原始的濱水空間,但由于可達性較差需要重新規劃到達路徑與活動區道路聯通,提高人們可達性使人們在其中會有沉浸式體驗,壓力得以釋放,這里將是頤湖生態化、健康化的重要體現。由此可見,“頤湖中心區”的營造是合理必要的,既可以減輕游人心理上的各方面壓力又可以改善身體健康狀況。
5.1.2 城市休閑區
人們的健康與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們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徑。而這種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與環境、空間也有著互動關系[4]都江堰壹街區濱水空間應當合理處理水體,水體與陸地有效連接,并突破道路的單一交通便捷功能,在原有岸邊臺階的基礎上,增設修建坡道、堆砌石頭碼頭等手段,構建便捷舒適的水面和水岸連接設施,以達到融入市民的生活之中的目的。
5.1.3 活動健身區
濱水區是“人類活動與自然活動過程共同作用最強烈的地帶之一”[5]以人類健康考量的城市濱水空間優化設計要注重以人為本,強調市民參與和精神場所的營建。。
1974年,布魯諾(Blum)提出了環境健康醫學模式,是奠定“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基礎內容之一,他認為遺傳、環境、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醫療衛生服務者四個因素相互作用,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并認為行為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對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影響最大[6]。所以都江堰壹街區濱水空間的再優化設計時應當首先考慮人類的健康因素,再充分滿足成年人的公共活動需求,也強調對老人、孩子以及行動不便者的關注。因此,我們將現有活動區擴大延伸入水,增設游泳池、水上跳臺和水上公共娛樂空間等濱水休閑設施。既達到人們深入體驗水體的目標,也在水中、水岸營造出層次多樣的濱水活動場景。
5.2 結論
以往對于建筑空間的設計主要是能使用、滿足使用的需求,而如今對于建設的要求更多的傾向于圍繞人而設計,著重關心人在其中進行工作學習與活動的體驗,濱水空間則是利用自然環境與建造設計理念相結合,打造出適應人群身心健康發展、改善人群健康狀態的康體活動場所,現今社會工作與學習生活的壓力較大,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生存而忙碌奔波,沒時間去健身房、沒時間運動或者是沒有便捷的場所進行鍛煉成為社會主旋律,因而打造城市濱水空間便于城市居民茶余飯后的休閑時光也能時刻保持健康狀態,基于人類健康來設計優化濱水空間,努力打造高水平、高素質、無污染的綠色健康的活動場所。本文也有不足之處:本次研究只針對了都江堰壹街區頤湖濱水空間進行研究改進,無法對濱水空間設計中問題有非常全面的闡述,如何全面考慮濱水空間設計問題且進行空間設計是未來進一步探索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Soltani A, Hoseini S H. An analysi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uilt environm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Comparing three urban neighbourhoods from Shiraz, Ir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 2014,18(1):19-30.
[2]Wen M, Zhang X. Contextual effects of built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of urban neighbourhoods on exercise: A multilevel study in Chicago[J]. American Jourmal of Health Promotion, 2009,23(4):247-254.
[3]李志明,張藝城市規劃與公共健康:歷史、理論與實踐[J].規劃師,2015,31(6):5-11. [Li Zhiming, Zhang Yi. Urban planning and public health: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J]. Planners, 2015,31(6):5-11.] .
[4]張朝陽.園林夜間游憩活動設施空間設計初探[J].林業調查規劃.2007,32(4):155-157.
[5]尹海偉.城市開敞空間:格局·可達性·宜人性.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6]Gunther Geller. 水環境治理的生態途徑.環境科技,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