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群
摘 要:本文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特點進行深入分析,結合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科學傳播途徑,提升傳播效果,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升社會保護意識,促進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特點;創(chuàng)新
1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載體,加強對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加強非物質文化遺保護工作對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2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特點
隨著網絡的廣泛覆蓋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人們能夠通過網絡渠道進行知識咨詢的快速獲取,不再只是作為信息的接受者,也成為信息的傳播主體,推動了傳播模式的快速變革。而智能設備的普及和無線通信技術的革新,為新媒體的發(fā)展提供了有效的基礎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具有廣泛文化價值和思想教育意義,但多具有特定區(qū)域和民族特色,影響力局限于較為固定的范圍內,不利于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非遺要想獲得良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就要進行廣泛的傳播,提升受眾范圍,增強文化影響力,實現保護傳承效果的提升。在傳統的傳播過程中,非遺主要是通過傳統媒體形式進行傳播,如電視、報紙、文化主題活動等,但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受到嚴重的沖擊,并不具備之前的傳播優(yōu)勢,不能形成對各個受眾群體的全面覆蓋,無法形成較好的傳播效果。同時大量的信息資源充斥在網絡空間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負面的信息,對人的思想形成消極影響,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受到錯誤的引導,對傳統文化形成偏見,對非遺的傳承造成不利影響。這就要求非遺在傳播過程中要科學利用多種傳播途徑,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傳播體系,對傳播內容和形式進行科學創(chuàng)新。同時非遺通常蘊含著較強的人文精神,在傳播的過程中能夠對受眾的思想行為形成有效的引導,使其能夠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進行。同時,要在重視文化內容傳播的基礎上,對其中蘊含的思想精神進行高效的推廣,形成較好的傳承效果。[1]
3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存在的不足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中,受傳統傳播思路的影響,仍然沿用過去傳播模式,通過傳統媒體進行相關非遺內容和活動的宣傳,很難取得滿意的傳播效果。宣傳部門缺乏對新媒體技術的正確認識,缺乏對傳播模式進行科學創(chuàng)新,使得傳播范圍受到制約,不能提升受眾群體的規(guī)模和范圍,不利于非遺的傳承傳播。而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過于注重對文化內容的展示,只是對相關的文化產品或是成果進行宣傳,對非遺項目的文化價值不能進行直觀的展示,使得文化內涵的展示不夠全面,無法形成有效的吸引力。[2]
在傳統媒體的傳播中,以鏡頭的形式對文化內容進行簡單的記錄,形式較為單一,受眾只能通過固定的角度對非遺文化進行了解,不能形成直觀全面的理解。而傳播途徑較為固定,只能覆蓋到相應的受眾群體,不能實現對各個年齡層的全面?zhèn)鞑ァM瑫r在宣傳過程中,不能對非遺項目進行全面的涉及,開發(fā)的文化缺乏有效的傳播,不能實現對相關資源的高效統籌,不能形成較好的非遺保護和傳承環(huán)境。
在利用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中,也存在著不足。在網絡環(huán)境中,較為傳統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并不具備較強的吸引力,容易被其它的信息所淹沒,不能形成較好的傳播效果。同時新媒體傳播內容通常較為簡短,不能對非遺內容進行全面呈現,只能對重點內容進行呈現,但是在宣傳內容的制作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規(guī)劃和設計,使得傳播內容不能充分體現非遺項目的特點,受眾容易形成對非遺項目的錯誤或是不完整的認知,不利于非遺項目的傳承。同時受眾大多通過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進行相應信息的接受,受限與設備原因,并不能對相關的非遺項目內容進行有效的展示,不能形成對非遺項目的全面了解。[3]
4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有效途徑
4.1 加強對傳播工作的重視
非遺保護工作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轉變傳統的傳播思路,充分應用新媒體優(yōu)勢,實現傳播途徑的有效拓寬,形成較為廣泛的傳播范圍,實現傳播效果的提升。同時要注重對傳播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傳播內容的升級形成有效的支持,能夠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勢,提升傳播內容的質量,使大眾能夠被高質量的內容所吸引,主動投入到對非遺知識的了解中,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有效的基礎。同時要加強對相關科研項目的資金和政策投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深入挖掘,為傳播工作提供合理的切入點,能夠充分展現文化價值,提升傳播效果。
4.2 合理利用新媒體傳播途徑
在非遺知識傳播工作中,要加強對傳播資源的充分整合,形成較為廣闊的覆蓋面,要在傳統傳播途徑的基礎上,積極融入新媒體傳播模式,利用網絡渠道進行傳播過程的優(yōu)化,實現信息的高效傳輸。要對傳播內容進行科學設計,利用信息技術,對內容進行科學選擇,制定明確宣傳方向,能夠突出文化重點,形成全面的傳播體系,使受眾能夠形成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全面深入理解,為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創(chuàng)建積極的文化氛圍。同時要對傳播形式進行科學創(chuàng)新,采用不同的視角對非遺進行詳細的展現。同時要注重傳播過程中“度”的科學把控,要結合受眾的文化水平、興趣愛好的等具體情況,進行傳播內容深度的科學掌握,形成層次化的傳播戰(zhàn)略,使受眾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接受相應的傳播內容,通過增大傳播數量,豐富整體的傳播內容,形成較好的傳播效果。同時要注重傳播中“效”的實現,充分利用新媒體途徑,實現傳播效力的有效提升。要借助網絡渠道,提升傳播廣度,實現更加廣泛的傳播,拓展受眾范圍。通過對傳播內容和形式的科學設計,在使受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精神力量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對其思想情感進行科學的引導,使其能夠形成對非遺保護的正確認識,培養(yǎng)參與保護傳承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感。
5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文化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保護和傳承是文化領域的重要工作內容和社會職責,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精神的宣傳力度,能夠為保護傳承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讓中華傳統文化展現永久魅力。
參考文獻
[1]羅宇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特點及傳播策略探究[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9(1):211-211.
[2]達妮莎,李雨蒙.互聯互通:非遺傳播渠道的拓展與效能提升[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9(7):31-33.
[3]沈玲玲.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與傳播[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