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 張夢


摘 要:介紹了在電子技術課程建設與改革過程中進行的一些探索和實踐,提出了要進行課程結構的改革、教學方法的調整與創新,從而提高課程的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電子技術;改革;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電子技術課程包括“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兩大部分內容。電子技術課程是理工類高校許多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在構建學生應用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器件、新技術和新設計方法不斷涌現,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在以往電子技術理論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采用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單純講授書本基礎知識,教學方法單一,基本是“一只粉筆、一本書、一面黑板、一節課”,導致課堂教學枯燥、單調,引不起學生興趣,學生不愿學、學不會。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作為一名電子專業教師,從改進教學方法入手,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引導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采用啟發式教學。具體來說,就是在講每一個知識點之前先聯系實際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事例或通過實驗加以啟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現象啟發
我在講到振蕩器中的正反饋概念時,先提出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種現象:當我們拿著話筒講話或唱歌時,如果話筒的位置對著音箱,將會聽到很刺耳的嘯叫聲。繼而啟發學生思考:這種現象應該如何解釋呢?然后告訴學生,下來我們學習的內容就可以解釋這種現象,從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過來,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1.2 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實驗啟發
在傳統教學中,老師用黑板、掛圖等進行教學,形式呆板,信息量少,教學效率低。多媒體技術最大優勢在于它的交互性和集圖、文、聲、像為一體,為教學中的視聽結合提高了保障。將多媒體技術合理引入課堂教學,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和諧互動的課堂氛圍,還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果。
例如:講授與門電路時用動畫效果給學生展示只有兩個開關同時閉合時燈泡才能夠亮。進一步解釋與邏輯關系。
1.3 事例啟發
在介紹發光二極管時,首先讓大家一起回憶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時一幅巨大的卷軸在場地中央緩緩展開,向世界訴說古老而悠久的中國歷史和文明,如此壯觀的場面是如何呈現的呢?原來LED功不可沒,非凡的光影效果為本屆奧運會開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被廣泛應用于演出的LED在這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創歷屆之最。開場的畫軸打開在一個巨大的LED屏幕上。屏幕長147米,寬22米,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個巨大平臺,構成歷屆開幕式面積最大的一個舞臺,上面鋪了4.4萬顆LED。隨后介紹LED技術被認為是愛迪生發明電燈以來的第二次“光的革命”,由于它對于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具有重要意義,各國政府均給予大力扶持。數字顯示,我國目前每年用于照明的電力將近2500億千瓦時,其中如果有1/3采用LED照明,每年可節電近800億千瓦時,相當于一個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那么,到底LED是什么呢?其實,LED就是發光二極管的英文縮寫。學生們這時忍不住發出感嘆:原來發光二極管有這么大的作用!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學生自然就專心致志地聽你的講解了。
2 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注重比較、歸納和總結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采用比較、歸納與總結的方法,使一系列彼此分散的知識點能夠有機地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的理解,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從該課程本身的特點出發,比較教學法能應用于很多教學內容。例如,對于半導體器件:各種二極管、三極管、場效應管、晶閘管、集成運放等器件在特性分析方面可以進行比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不同器件的外部特性,為進一步進行電路分析打好基礎。同樣,也可以在不相同的電路之間進行適當的比較,如放大電路、反饋電路、振蕩電路、運放電路、整流電路、濾波電路、穩壓電路等。對電路結構、工作原理和電路功能進行適當的比較,可使學生更好地區分、理解與掌握不同電路的結構特征與廠作原理。歸納教學法是指在一系列的特殊情形的基礎上總結出一般性的分析方法。該課程里有許多內容可以進行很好地歸納。例如,微變等效電路法是三極管放大電路動態分析的最常用方法,正確畫出微變等效電路是對學生掌握該方法的基本要求,畫微變等效電路的方法可以總結如下:大電容(如耦合電容、旁路電容等)看成交流短路,直流電源因其內阻很小通常也看成交流短路,對三極管則進行線性代換。通過以上的歸納與總結,讓學生正確畫出微變等效電路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準確地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聽得懂、記得住、會應用,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種概念與原理,做到觸類旁通,為今后實際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3 應用EDA技術,創新教學方法
EDA即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是利用計算機工作平臺,從事電子系統和電路設計的一種新技術、新方法,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理想的虛擬教學實驗環境。由于電子技術基礎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傳統的理論課教學中,教學內容(如實際的電路,電路的輸入、輸出電壓波形等)難以直觀形象地表述,所以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情景的創設是十分困難的。用Multisim軟件仿真實際電路解決了上述問題,它就像一個真正的實驗室工作臺,把一些語言文字難以表述或難以理解的變化過程,隨時以圖形、表格及曲線顯示出來,而且還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隨時修改電路和參數,讓學生即時觀察輸出效果,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電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4 采用一體化教學
傳統的教學過程通常是教師講學生聽和教師示范學生照練的模式,而一體化的教學過程,每次課不是以教師為主體,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為學生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然后指導學生設法解決有關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新的知識。在一體化課堂上,把教、學、做三者穿插進行,不再嚴格區分“理論課”、“習題課”和“討論課”,而是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體化的教學過程,打破傳統的教學程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 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電子活動
1)鼓勵學生進行一些實用小電路的制作,如音樂門鈴、聲控開關、可調穩壓電源、電話盜打或外線斷線報警器、紅外自動水龍頭等。這些電路的制作成功,不僅給學生帶來成功的喜悅,而且大大增強了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
2)向學生推薦一些比較實用而又適合初學者的電子雜志和課外讀物,如《電子報》、《無線電》和《電子世界》等。
通過采用以上方法進行一學期后對學生上課表現,考試成績,實驗成績等進行比較有顯著提高。
總之,通過以上嘗試,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本人將繼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為電子基礎教學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恒玉.現代“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3:26-28.
[2]郭宗光,齊鳳河.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28(5):148-150.
[3]陳林.EDA技術在電子技術基礎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技術,2003,27(4):11-13.
作者簡介
張素(1982-),女,漢,河北石家莊,碩士,講師,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張素(1989-),女,漢,河北石家莊,碩士,講師,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