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珊
摘 要:德育模式的構建是高職院校的必經之路,德育新模式的開辟為院校學生提供了全面的發展道路,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利用所學感悟企業文化的同時,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和專業技能,真正成為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才。
關鍵詞:校企合作;職業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問題;對策
企業的競爭和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歸根結底是高素質人才的比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一直是教育事業關注的重點。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學生對其從事職業和具體工作都沒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校企合作的新環境下,高職院校和企業兩者的德育資源應當得到開發和利用,通過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能充分進行知識的遷移,幫助其適應現代社會企業的發展模式。
1 校企合作下的德育模式研究現狀
1.1 校企合作下的德育特征
校企合作已經成為聯系校企、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必備環節,而這也證明了,了解當前校企合作現狀,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才是本文的重點。首先,當前校企合作下的德育資源更加全面和豐富。根據調查的研究,面對普通的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所能收獲的資源更加豐富,包括企業本身傳遞的理念、企業人文環境、企業員工等。其次,受到多方文化的影響,學生的個性更加鮮明,自主性加強。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越來越倡導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所必備的主體性。校企合作只有注重學生個體,才能提高學生對企業和所學知識的聯結性,也更利于社會和企業的發展。最后,德育工作不僅僅是思想的傳達,更是需要實踐才能得出的真理。在馬洛斯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學生只有通過走進社會,通過一定的道德實踐,才能明曉道德約束的現實意義。
1.2 校企合作下德育模式研究現狀
企業的競爭是高素質人才的比拼,想要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的高素質、精技能的學生,高職院校在校企結合中應當注重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這是最直觀的。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兩方面。近年來,為了培養出復合型人才,教育界和企業等已經逐漸摸索出一條適應當代學生的校企合作新道路,而人才培養模式也逐漸走向成熟。雖然眾多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道路上有跡可循,然而針對高職院校的校企德育模式缺乏,在德育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模式的優化與創新上出現了許多問題,阻礙了德育新模式的構建。
2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德育教育措施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操守,并幫助學生了解企業文化、熟悉企業環境,促進其人際交往能力和就業能力的不斷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開展德育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2.1 做好基礎準備與管理
首先,建立相關的基礎制度。在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各項德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維持長期、穩定、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需要有相應的文件和制度作為指導。因此,校企雙方要通過磋商與交流,達成合作協議,圍繞校企合作的細節問題以及德育教育工作的內容和要求,制訂出詳細的規章制度,以更好地指導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
2.2 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
為了保證德育教育的效果,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和發展提供保障,學校還可以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實施訂單教育模式。在該模式下,學校需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及需求,與企業簽訂培養協議;之后,對學校和企業雙方各自的職責及具體內容予以明確,從而有效提高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更好地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
2.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教育質量和效果,學校還要積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可以從企業聘請經驗豐富的技師、技術能手擔當授課教師和實習輔導教師,負責專業課程教學,以及學員在企業實習、實訓過程中的指導工作。這樣,學生可以更加直觀、真實地了解與企業一線生產和工作相關的知識和內容,以及企業對工作人員思想道德水平、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學生可以借此機會提高對學校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現實意義的認識,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德育教育活動中,讓實訓實習工作開展得更加順暢。
2.4 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構建高職德育新模式
傳統的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一直處于主動方面,但這也有一定的弊端。學生針對性的實習大多集中在寒暑假,加上每個學生的適應能力不同,小階段的實習和繁雜的工作難以真正體會到企業所帶來的有利價值,這也違背了校企合作的初中。一方面,理論與實踐的平衡一直是高職院校難以掌握的,偏重一個方面的校企合作就難以達到統一的效果;另一方面,德育是一門復雜的、長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而大部分高職院校選擇開設簡易的德育課程,是在避重就輕。因此,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和聯結性是保證學生與現代企業之間產生不間斷聯系的基礎。在高職院校對自身和現代社會發展具有充分認識的情況下,德育資源的整合才能達到效果,從而保證質量。新模式的構建是一個體系的構建,需要校企考慮到雙方的資源,并通過實習,將內心的職業素養展現在職業行為中。首先,注重體驗感,幫助學生在學前對行業、職業具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在學前開始,要求學生對其針對的職業進行體驗,并完成具體的調查報告。或者到企業內部進行參觀和學習,根據體驗和調查作出體驗報告。其次,通過崗前體驗,充分發展理論與實踐,增加校園德育的多樣性。高職院校通過引進社會專業的人才和職業經理人,開設講座,讓學生對職業有更加多面的認識。最后,通過頂崗實習,讓學生從思想、行為的矛盾中平衡下來,真正融入企業的發展體系。頂崗實習是學生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走入社會的重要環節。頂崗實習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職業中的優缺點,并在處理人際交往和矛盾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綜合能力。
2.5 多方聯動創新德育工作
學校要積極完善全員參與、全過程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德育體系,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企業四方聯動的育人模式。基于市場和社會需求的導向目標,學校、企業要尊重各自的利益訴求,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機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同時,還可以組建德育指導委員會,實行德育導師制,聘請教育教學專家、行業和企業專家擔任德育導師,實施師德教育工程,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實施德育名師培養計劃,培養德育課專業帶頭人、首席班主任和明星輔導員。企業和學校可以依據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進行分工合作。
2.6 校企合作開展德育教育實踐
為了更好地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校企雙方還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校企合作的教育實踐模式,在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與就業崗位需求實現無縫對接的同時,也為學生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企業進入學校為其提高員工素質、感受終身學習的氛圍提供了平臺,從而真正實現雙贏的目的。校企雙方要將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具有較高道德水平和職業素養的人才作為目標。高校可以積極與當地的企業合作,建立道德教育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以檢驗校企合作模式下德育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思想和道德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時,也實現了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
2.7 發揮學生主體參與的原則,建立“校企生”三方互助與監督機制,制定校企合作育人運行章程,規范校企合作模式和實踐,全方位推進學生道德教育的開展
校企合作的旨歸在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學校的繁榮發展,企業的深遠效益。校企合作的模式為學校、企業和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合力機會和平臺。這是校企合作帶來的正面效應。但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在此過程中出現的異化現象:現有的一些企業打著校企合作的旗號,變相向學校“租用”短期“勞動力”,致使學生的企業實習成為一種廉價的“賺錢工具”。學生在其中,做的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與知識內涵的體力工作,更別談感受應有的職場文化和企業精神,這使得實習實踐成為一種變相的體力勞動。鑒于此種狀況,筆者認為,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應當給予學生主體參與的權利,參與對話、參與建議、參與決策,而不是僅限于學校與企業兩方的決定。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大對校企合作實施內容細節的監控、督查和引導。可以設立專門化的校企合作實施標準和細則,規范校企合作的具體行為。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家庭合力教育的資源,允許家長對合作企業進行參觀、核實、建議和投訴,建立“校企生”三方互助與監督機制,校企合作育人運行章程,遏制校企合作過程中的異化行為,規范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內容。再次,加強對學生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能力,開設校企合作意見箱,充分了解學生的各種狀況,關照校企合作的全程育人情況,做到及時調整和準確決策。
3 結束語
校企合作推進高職院校德育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改革發展的新趨勢,對學校德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學校德育只有深刻把握校企合作過程中各方的角色和作用,合理整合有效資源,準確銜接教育系統內部因素,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才能在實踐探索中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葉鑒銘.校企共同體:校企一體化機制創新與實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40-41.
[2]周春花,涂洪彬.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環境下創新德育社會化的思考[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12):97-98.
[3]曾萍.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