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雷斯
學校是一個文化場所,它不是生產螺絲釘,不是生產半導體晶片,學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溝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對話。正因為如此,學校是文化創生之地,是精神傳承之所,是生命滋養之根。學校的文化,學校的精神不是印在紙上、寫在墻上,更多的是流蕩于學校的空氣之中,在師生的口耳相傳中。教育學者肖川說:“真正的教育不僅應該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應該具有靈魂,具有堅定而明確的價值追求。”這里的“靈魂”與“價值追求”指的就是學生的道德修養。然而,縱觀現代學校的德育實效性,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青少年群體中存在著許多品德上的弱點,如:缺乏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差;不夠堅強,情感淡漠,正義感不足;缺乏高遠的理想信念等等。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很多:目前學校德育中普遍存在重共性、輕個性的傾向;片面強調灌輸、限制和防范,忽視了引導、熏陶和塑造;社會轉型期復雜的社會環境對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網絡時代的到來使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忽視青少年的身心特點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家庭教育失范,關心孩子學習至上,關心孩子做人不夠……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學校忘記了自己的道德文化和獨特精神氣質的建構,失去了道德上的合價值性,導致了學校道德文化的缺失、扭曲、甚至是偽圣化。痛定思痛,幾經思索之后,我們才發現:德育體系建構的實質是一種文化建構。于是,我們提出:
一、建設精神文化,激發主體的內驅力
精神文化是學校道德文化的深層內核,它不僅具體外化為校園其他層次的文化,而且還是一種獨立的精神存在。它可以有效地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引導學生的思想意識,消除學生個體內在形式與學校外部世界的緊張對立狀態,同時極具有滲透力地給學生注入豐富的教育理念和道德信念,喚起他們崇高的道德情操,使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
任何一所學校,無論其歷史的長短,在發展過程都有豐富的文化積淀。好的精神文化,足以讓一塊頑石變成精致的作品,于人如是,于物如是。精神文化雖然表現為精神化的生命意識,但它卻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制約著學校文化氣質和教學風格的形成。由此可見,精神文化的建設對一所學校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精神文化的行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為它要培塑的是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和學校精神,這種價值觀和學校精神是需要提煉的,它隱含在學校的歷史中,隱含在教師的思想境界和教學習慣中,隱含在學生的行為習慣中,隱含在校長的辦學理念中。這是一個理性的探索過程。
學校歷史中不管是名人軼事,還是凡人趣事,只要用心積累,便如同一種精神的譜系和成長的根系,成為一顆顆種植在學生心田的真善美的種子。這種熏陶之功,感染之力,正如古代的墨子所言:“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這些故事及其神韻,使生活在校園里的師生們如裕冬陽,如沐春風。這些有意義的、值得回味的人或事,為一代代人的成長匯集了必不可少的生命元氣,供應了綿綿不絕的生命能量。蘇霍姆林斯基意味深長地告訴我們,當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就是在這樣充滿精神文化的校園中廠長,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對人生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在這樣的學校里,有豐富多彩、各式各樣的生命形態。美好的、獨特的人性不僅過去存在,而且永存,學生們能夠親手觸摸到,在不知不覺中分享到前人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財富。校園精神的因子開始蘇醒、復活,并向每一個敞開的心靈中移植、投映,如果每一所學校都能建設自己的精神文化,就是為師生奠定下充盈而豐實的心靈奠基,立下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標桿。
二、建設行為文化,提高主體的行為修養
學校的精神文化是個性化的,具有它的特質,這種特質是需要培塑的。而這種特質的呈現方式,除了物化的校園環境外,最直顯地則來自于師生的容貌儀表、語言表達、行為舉止以及教師的團隊精神、師生關系等。打造學校的精神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打造禮儀校園,指定貫徹師生禮儀規范,建設行為文化,提高主體的行為修養。一個團隊中,學生知書達理,浸潤于學校文化;教師儒雅敦厚,敬業樂群,它的文化就有了厚實的人文積淀。
曾在一本教學雜志中看到一篇報道,一位從日本來中國學習的同行,在第一天參觀了學校的食堂后,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只顧做自己的事,有的只管自己吃飯,有的只管自己趕路,有的只顧和同學聊天,……對老師熟視無睹,更不用說停下自己的事情和老師打招呼,只有一位男同學在吃完飯后,從老師身邊匆匆跑過,輕飄飄、笑嘻嘻地說了一聲——拜拜,用的是英文口語。這位同行充滿困惑地問陪同的老師:“在你們學校,所有的學生都這樣對老師嗎?都這么沒禮貌嗎?這么多的學生,只有一位同學看到我們了嗎?向老師問好的態度都是這么不尊重的嗎?”陪同的老師笑笑說:“我們已經習慣了。”日本同行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陪同人員,說明這在日本的學校簡直是大逆不道,在日本,學生不僅是碰到老師,應該停下腳步,畢恭畢敬地向老師鞠躬問好,即使是遇到同學校的學長也應該這樣做,最后,這位日本同行意味深長地說:“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別讓中國的傳統在你們這一輩中遺失。”
初看這個故事,我羨慕日本學生的文明禮儀,仔細思量,我為我們的德育悲哀。從小,我們就要求我們的孩子要有禮貌、要尊敬師長。可事實上,一年級的小朋友遇到老師很熱情,隨著年級的增高,似乎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內向。該怪孩子嗎?答案顯而易見。加強學生行為文化建設,我們應該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力求從教會學生做人入手,教會學生求知、健體及與人合作的能力。在全校同學中開展了“做合格的五小公民”活動,即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心親人、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小幫手”;在社會做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小標兵”;在學校做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區和公共場所做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遵守秩序的“小衛士”;在獨處時做胸懷開闊、心理健康、勤奮自立、勇于創新的“小主人”。其中,我們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如班隊會、家長會、師生個別交流輔導及主題競賽活動,狠抓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力求實現讓良好習慣看護學生健康成長的美好夙愿。
三、建設環境文化,營造主體發展的“教育場”
校園環境文化作為校園的生態系統,其特質環境主要是指校園內經過人們組織、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園學習環境。具體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種設施等。這種物質環境自然是一種環境文化,它的作用體現出“桃李不言”的特點,卻能使學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所以,學校物質環境文化的設計特別強化環境育人意識,使校園環境充滿著文化色彩,“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講話”。作為學校的教育者,我們努力讓學校各種物質的東西都能體現一種學校的個性和精神,都能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奮發向上的感受,讓校園的物質環境成為一位沉默而有風范的老師,起著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他們的積極性和潛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動資源,如果由師生共同參與設計環境文化建設,他們的感受將會達到新的境界,教育的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學校文化,特別是學校的道德文化,它彌漫在校園的一草一木中,師生的一言一行中。它如燈塔,但只有智者才能見到它的光芒;它如寶藏,但只有孜孜以求者才能采掘。它詮釋的是一種追求,表達的是一種信念。在新的教育理念不斷在校園蕩滌、沖擊、碰撞的氛圍中,讓我們做一個智者,做一個孜孜以求的探索者,努力去捕捉那舞動在學校周圍的魂——學校道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