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劉長增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但如果工作目標過高,過于理想化、成人化,就會影響實效性。為此,必須在堅持育人為本的基礎上,立足學校實際,以小微活動為載體,從小、微、實入手實施微德育,堅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主線,真正落實小學生核心素養,從而貼近了學生成長的地平線,實現了德育教育與學生生活的對接,取得了階段性效果。
一、小處入手,持之以恒抓好養成教育
小學生德育的重點是規范其基本言行,培養良好習慣。為此,我們對學生堅持養成教育,抓學生的日常習慣,完善學生的品行。
(1)明確標準,讓學生“有章可循”。我們圍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科學精神、實踐創新、人文底蘊六個維度,挖掘出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18個要點,分低、中、高三個學段,對小學生的日常德育養成內容進行了明確界定,最終形成小微德育踐行維度與評價標準,引導學生時時處處遵循規則,注重習慣養成。
(2)注重評價,讓學生養成習慣。為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習慣,我們充分發揮評價的引領和激勵作用,做到常規管理與檢查評比相結合,采取“日檢查、周評比、月評選”制度。其中日檢查是基礎管理,周評比是及時反饋、月評選是評出“習慣小明星”和“好習慣流動紅旗”。我們還設立了紅領巾督導崗和校園執勤崗,充分發揮學生相互監督的功能,規范和約束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形成了“教育—管理—反饋—再教育—再管理”的模式,把養成教育滲入到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從大處著眼,從細微處入手,循序漸進,讓好習慣時刻伴隨學生左右。
二、微中存真,開展多樣化主題活動
抽象的道德觀念必須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才能使小學生樂于接受。我校提倡生活無小事、事事皆德育,將少先隊活動、傳統節日活動以及學校的日常活動融合,選擇學生身邊的、貼近生活的、好操作的、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微小的活動,形成了系列化、多樣化的主題活動。我校的四大系列主題活動如下:①有夢想(理想、信念等方面)——微出夢想觀念;②懂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他人)——微出感恩意識;③有愛心(愛自己、愛親人、愛家鄉、愛社會、愛祖國)——微出仁愛意識;④知責任(環保、誠信等方面)——微出責任意識。比如知責任系列中,環保方面的活動為“節能減排我先行”和“美麗的校園我的家”。其中“節能減排我先行”又具體分成三個主題活動:“珍惜生命之水”“節電小分隊在行動”“關于白色污染的調查研究”。“美麗的校園我的家”其中一個小主題活動為《一草一木總關情——給校園花木發身份證》,在這個活動中,通過“認一認:校園花木何其多”“問一問:各種花木是何名”“查一查:了解花木知其性”“做一做:各式各樣身份證”“掛一掛:加深印象交朋友”“拓一拓:爭做花木講解員”六個易操作的小活動,學生認識了更多的樹種,增強了愛綠護綠的意識和對校園熱愛的情感。
三、細中求實,挖掘活動的評價指標
圍繞小微德育踐行維度與評價標準,充分挖掘各項主題活動中的觀測點,引導學生時時刻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并將學生的表現作為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的依據。
例如在《清明祭英烈》活動中,我們圍繞小微德育踐行維度挖掘到了如下觀測點:①遵守規則。在祭掃烈士墓的路上是否符合“社會責任”中“熟知學校、班級的規章制度并自覺遵守”;到達集合地點后,整隊能否做到“快、靜、齊”,符合“公共場合自覺遵守公共秩序,不大聲喧嘩”。②健康生活。在祭掃烈士墓的路上,如果自己遇到困難,能否做到“健康生活”中“增強面對挫折的勇氣,培養笑對困難的樂觀精神”。③人文關懷。如果別人遇到困難,能否做到“人文關懷”中“主動幫助學習、生活中有困難的同學”。④國家認同。在掃墓的過程中符合熱愛祖國,忠于祖國,具有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和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等。
這樣,學生置身于評價的氛圍中修身正行,良好的行為品質得到有效的培養,個性特長得到主動的發展。
四、繼續探索,力求工作再上新臺階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探索,我們認識到德育教育就要以小求實,從小處著眼,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對接;要以小求精,讓每一個教育者都俯下身去體察學情,在操作上把事情做深做透;就要以小求實,從而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通過微德育的主題活動,學生張揚了個性,發展了特長,道德素養得到提高。
在微德育的路上,盡管我們做了嘗試,但仍覺粗淺。下一步,我們既要立足本校實際,又要積極借鑒兄弟學校的經驗做法,力求在兩方面予以突破:①力求小微德育內容序列化。進一步梳理活動內容,力求更加科學系統,形成序列化小微德育活動。②力求小微德育內容課程化。在小微德育系列化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凝練提升,讓每一項活動主題更加鮮明,要求更加恰切,力爭向課程化邁進。
總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學生的品德教育,更需要教育者蹲下身、靜下心,從細微處著手,于無聲處滋潤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