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婷
摘 要:儒家音樂觀對我國音樂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審視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音樂觀,仔細剖析儒家學派對于音樂的理解和認知,并將其思想與我國上世紀30年代的革命音樂理論作比較,分析其之間表面上雖性質不同,但其核心實質卻是相同的。
關鍵詞:孔子;30年代革命音樂;音樂觀
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條主流文化,其思想對之后各個時代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而音樂作為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就上世紀30年代的革命音樂理論來講,儒家的音樂觀與其究竟是否存在聯系,它算是對儒家傳統音樂觀念的繼承還是另辟蹊徑有所創新便是本文所探討的。
一、儒家音樂觀
“所謂音樂觀,即音樂思想,是指對音樂的看法。”從古至今大家對音樂的想法、看法可謂見仁見智,各有不同,而儒家的音樂觀對我國的音樂文化卻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眾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范疇,其多種思想都離不開“仁”,故而在談音樂時,他也強調要符合“仁”的要求。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音樂與社會的政治風俗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因而,要想使音樂這種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就必須對其進行一定的規范,不能放任其隨意的發展。所以對此他強調“美”和“善”的統一,強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和”的審美標準①。除此之外,在孔子的影響下,還形成了一種把音樂藝術與政治教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傳統。
關于“美”與“善”的統一,在《論語》有這樣的記載:1.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述而》)2.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保ā墩撜Z·八佾》)??梢钥闯龅谝痪湓捒鬃痈嬖V我們,他從韶樂中獲的了很大的審美享受,聽了韶樂,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在第二句中,孔子告訴我們為何韶樂可以使其產生如此強烈的感受,為何韶樂如此之美。因為韶樂不僅單純的只符合音樂形式中美的要求,而且也符合了人們對道德要求,故稱其“盡善盡美”。而武樂雖符合了音樂形式美的要求,卻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不符合“仁”的理念,因而是“盡美未盡善”??梢?,在孔子看來音樂這種藝術必須得符合道德的要求,這樣才會“美”。故而“美”和“善”在音樂中必須是統一起來的??梢哉f,孔子很注重音樂的思想性及教育性(道德要求),但也不忽視音樂的藝術性(音樂形式)。由此看出,儒家雖推崇音樂,但他所推崇的音樂是“美”與“善”相統一的韶樂,而不是別的音樂。因為韶樂才是符合“仁”的要求的音樂。
而關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則是在說孔子認為音樂所包含的情感必須是一種有節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要講求適度、平和。這是孔子對于音樂的審美標準,它符合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另一范疇“禮”的規范。(而鄭衛之音由于有著過分強烈的情感,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淫”,不符合“禮”的規范,這便也不符合其對音樂審美的標準,因而是儒家所嚴厲排斥的一種音樂。)
因而可以看出,儒家的音樂思想的總特點是:“充分肯定音樂的社會功能作用,視音樂為道德教育的手段,主張禮、樂配合治人治國,提倡禮、樂和諧觀,反對變革?!雹?/p>
二、30年代音樂思想及革命音樂理論
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社會極具動蕩的年代,當時的中國人民一方面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掠奪,同時又受著國內官僚買辦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號召和組織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斗爭,給全國各階層人民以巨大的鼓舞。雖然當時南京國民黨政府下令禁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歌曲,且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尊孔復古、“復興禮樂”的逆流。但由于社會現實生活的召喚,階級、民族解放斗爭意識的覺醒、提高及全民族抗日情緒的日漸高漲,在文藝界,便逐漸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陣營③。
于是伴隨著音樂文化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展開、活躍與擴大,在其后的活躍便是音樂的思想內容方面的東西。此時的音樂活動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模仿、借鑒、吸收西方的音樂文化,或是完全性的接納、繼承傳統的音樂文化,而是在此基礎上有了自我的創新。但這個創新并不是憑空出來的毫無根據的,它是有一定的淵源出處的。因而能說30年代的中國音樂是處在一種艱難生存、緩慢發展的狀態之中的。
“五四”時期“以美育代宗教”的音樂狂飆,蕩滌了兩千余年來‘德為上‘藝為下重在政治教化功利的儒家音樂觀,體現了對人和音樂藝術價值的新的認識④。在此時最為突出的音樂創作人聶耳、冼星海他們在音樂創作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當時所特有的“對現實尖銳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敏銳的感受、對理想社會熱情樂觀的憧憬。”使得他們把握住了在當時混亂年代中的普通民眾的音樂審美幅度,從而贏得了大批聽眾,是的其作品成為當時樂壇的主流。
由于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時的群眾歌曲創作獲到了充分的發展(由于條件的不允許,器樂創作發展較慢)。這些作品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時代的需求,也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創作主力軍中的代表人聶耳的作品是以群眾歌曲為主的,大多數內容都反映了當時最迫切的主題——人們大眾反帝愛國的斗爭。他通過自己的音樂創作體現出了我國當時革命音樂的正確的方向,他的音樂同時也傳達了中國現代民族主義和革命精神。因而這些作品無論是對當時還是后來乃至現在我國的音樂文化都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而另一代表人“人民的音樂家”的冼星海,他的創作則具有強烈的號召性、鼓動作用的戰斗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其作品表現出了他個人創作中所獨有的特色,且具有當時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由于他們的創作都是以當時社會的大環境為背景,且作品都有很強的時代特色,因而在如今,當我們紀念這兩位音樂家時,有些人就會用“政治標準第一”來談他們的作品⑤。
他們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著對社會環境的反映,但更多的還有對之改造的作用??梢哉f他們是抱著“音樂救國”、“代替大眾在吶喊”的態度,積極的投身于當時的抗日救亡活動中去,與時代、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可以說他們音樂作品的產生并不是偶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因“民族救亡”的政治需要而產生的。⑥
結? 語
儒家思想產生在社會大變動和思想意識形態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社會中各階級的矛盾也及其尖銳復雜,政治動蕩,因而各領域的有識之士便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了相應的社會責任,音樂領域也不例外,無論是教化、規范、政治作用極強的儒家音樂,還是“代替大眾吶喊”、有“民族救亡”內涵的30年代革命音樂,他們存在的形式雖不同,且大有差異,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應當時社會的需求,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且有另當今的我們學習、發揚、繼承的內容存在。
注? 釋:
①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
② 張小虎.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及對我國古代音樂的影響[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03).
③ 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M].山海音樂出版社,2004,4.
④ 戴嘉枋.面臨挑戰的反思[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⑤ 孫笑盈.革命音樂家的“俠骨柔情”[D].中央音樂學院,2010.
⑥ 戴嘉枋.面臨挑戰的反思[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12.
參考文獻
[1]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