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
摘 要:鋼琴教學的中心是鋼琴演奏,作為表演藝術之一的鋼琴演奏,其成功與否取決于三個因素:即技術基礎、音樂表現和心理素質,三者缺一不可。在通常的鋼琴教學實踐中,人們往往注重技術方面和音樂方面的訓練,容易忽略心理素質調控的問題。本文就高校鋼琴演奏專業學生舞臺心理素質調控進行分析,為相關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鋼琴演奏;專業學生;舞臺;心理素質;調控
鋼琴藝術和其它表演藝術一樣,要求演奏者把平時練習的成果在演奏的剎那間完美地表現出來。為此,除了要求演奏者有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樂感之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鋼琴演奏者必須要有著良好的表現力和演奏技能,演奏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夠保證鋼琴表演的順利進行。
一、鋼琴演奏的心理因素
在高校鋼琴演奏專業學生教學中,學習演奏音樂作品的第一步一一讀譜視奏,就與由外向內的心理活動——“視”密切相關。鋼琴譜較其他樂譜復雜,眼睛同時要看兩行譜表,既有主旋律,又有各種和弦和伴奏音型;既有幾個聲部的同時進行,又有不同指法、各種符號以及踏板的運用等等,視覺的注意內容量大、面廣。在實際彈奏中,眼、手往往不同步,必須“視”在先,“奏”在后。如果看一拍彈一拍,音樂必然停頓,沒有連貫的進行,缺乏流動感。視覺的提前量來自讀譜的瞬間,樂譜符號對視覺刺激后產生瞬間記憶。
樂譜一經讀出就要彈奏,彈奏的正確與否要靠耳朵來鑒別。從音樂角度來說,對聽覺的要求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首先是通常所謂的“聽音”,即聽辨音的高低,聽辨和弦的功能異同,聽辨各種變化的節奏等等。這樣的“聽”,必須非常注意、非常細心,對于這些,有的人能“聽到”,有的人“聽不到”,這種聽覺來自對音樂諸因素的整合能力,比前一種聽覺更高了一層。而“內心聽覺”,則是聽覺的第三層次。演奏者通過讀譜,面對各種無聲的符號,在內心就能產生音響和音樂進行,感受到旋律與和聲的力度,感受到情緒的起伏變化,甚至將整個作品的效果、細節與整體的結構,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音響圖像。這是更高級的心理活動。
與“視”、“聽”的心理活動相對,演奏時的“觸覺”與“運動覺”則是由內向外的心理活動。“觸鍵”表現為手指上下的縱向運動,形成非常大的立體空間感。鋼琴的音色在他們手下可以隨心所欲,千變萬化。這些都源于極敏感的指尖“觸鍵”技巧。“縱向空間”也同樣存在于腳的運動——踏板的運用中,這是鋼琴演奏技巧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踏板運用的優與劣,相當于“畫龍點睛”與“畫蛇添足”,而手腳的協調配合還取決于敏銳的聽覺。
在鋼琴演奏時,眼睛看譜,雙手觸鍵,腳踩踏板,耳朵聆聽。演奏者必須在這流程中抓住各種細小、復雜、多變的瞬間。它的核心問題是“注意”,即按照音樂的要求,迅速分配、轉移、調整好自己的“注意”于各個不同的側面,這都離不開大腦的控制。要做到演奏時注意力集中,就要專心致志,排除一切雜念,不受任何外界條件的干擾和突發事件的影響,一門心思彈琴,有“泰山壓頂不彎腰”、“黃河崩潰不眨眼”的一股子“傻勁”、“癡勁”、“韌勁”、“倔勁”。
二、鋼琴演奏緊張心理的控制
緊張心理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心理體驗,引起鋼琴演奏中的緊張心理主要有注意力、情緒、心理壓力、心理素質和外界環境等幾個方面的原因,它們都是制約鋼琴演新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確的科學腦是解決緊張心理的前提,而恰當的心理干預同樣也是克服舞臺緊張的方法。
我不認為鋼琴家們僅僅因為他們整天用高度敏感的手指尖敲打,便比其他行業的人更容易緊張。實際上,小提琴家在小提琴的指板上會施加更大的壓力,也就是說,小提琴家在每個音上花費的力氣要遠遠超過鋼琴家。緊張來自于對心理和生理控制能力的缺乏。有的學生因為沒有一下子成功,便認為自己缺乏天賦或是落在后面了。音樂學習中真正成功的是那些笑到最后的人,學習鋼琴的學生必須學會控制他急切想要往前跑的愿望。當然,所有這些的前提是,演奏者已經可以徹底駕馭這首樂曲。駕馭的能力是應對緊張的極佳良方。并不是說但凡掌控了樂曲的人就都不會緊張,但是對樂曲的掌控會給表演者帶來無法描述的自信。
當一個鋼琴家知道他能夠把一個作品準確穩定地彈出,并且不失美妙之感時,他就不該擔憂。如果他還是擔憂,那么他應該像關心他自己的神經一般去關心一下樂曲。如果聽眾反應冷淡,沒有獲得表面上所謂的成功,他會靜思是否對自己的表現滿意,是否演奏的曲目對于一般聽眾來說太深奧,太抽象,或太新異,無法聽懂。不管什么情況,并不存在緊張的必要。表演者會帶著使下一次演奏更加理想的態度誠實地、發自內心地挑剔他的表演,沒有比他自己更嚴峻公正的法官。永不滿足是真正藝術家的力量所在。這個念頭會一直激勵他,因為藝術家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他力求完美,但是深知完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通常,一位藝術家表演后迎來了震耳欲聾的掌聲,但是同時他意識到其實他并沒有表現得最好。真正的藝術家會忘記聽眾的熱情,馬上開始改進那些聽眾沒有聽出的瑕疵段落。
緊張心理是鋼琴演奏之大忌,它極容易影響全局、潰不成軍,造成不可收拾、無法挽回的后果。尤其是初學鋼琴者和年輕的鋼琴者,更易產生演奏時的緊張心理,因而也就更要特別注意克服這種緊張心理。克服的辦法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準備充分。要對所演奏的曲目做好充分的準備,要練到滾瓜爛熟、閉著眼睛也能準確無誤彈奏的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心理有底,出現任何情況都不會亂了方寸。②精神放松。演奏前與演奏中,都要精神放松,并在精神放松的基礎上,做到身體各部位的全方位放松,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處于舒展、輕松、自然、協調、沉著、冷靜的最佳狀態。③足夠的自信心。要對自己的藝術水準有足夠的自信心。當然,這種自信心是建立在客觀分析中和與他人的比較中的。④心理調節。當萬一出現緊張心理時,要及時穩妥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調節手段,克服緊張心理。例如用深呼吸法克服緊張心理;用自我暗示、自我激勵的方法克服緊張心理,內心深處發出“我能行!”“我能贏!”的呼喊;用注意力臨時分散或臨時轉移的辦法克服緊張心理,如想一下自己最高興的一件事。但這種臨時分散或臨時轉移不宜時間過長,以不影響注意力集中為原則。當然,注意力集中和臨時分散或轉移,是心理學上一對對立統一的矛盾體,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它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才能變為一種心理自我調控能力。⑤排除雜念。要一心彈琴,不想與彈琴無關的事。以免越想雜事、亂事,越緊張越心亂。⑥應變能力。彈奏時遇到聽眾不歡迎甚至尖叫、喝倒彩,或領導與權威人士坐在下面,或有人諷刺、挖苦,乃至劇場音響條件不佳甚至突然停電等意外的發生,高校鋼琴專業學生要做出應變反應,才能更好的詮釋作品。
三、不良歌唱心理的表現與調控方法
心理自我調控鋼琴演奏者的心理自我調控,在鋼琴演奏中也相當重要,有時其至起到決定性作用。雖然鋼琴心理學還并沒有系統地建立起來,但是這一新興學科的亟待建立是許多鋼琴人的共同愿望。并且有許多有識之士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學術成果。
(一)自卑心理與調控方法
自卑心理就是在進行歌唱能力水平的自我估量時,對個人能力、品質作出與實際偏低的評價,存在著實際水平與期待水平的鮮明落差。這就要求制定合理的目標與要求。這個要求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偏高易使表演者受挫折,偏低又易使表演者沒有自信,易放棄。所制定的目標應該與表演者的實際水平相吻合,或稍微高出表演者的現有水平。
(二)膽怯心理的調控方法
造成膽怯心理的原因有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種。克服膽怯心理,首先要增強自信心,多為自己做一些好的心理暗示。其次要創造表演契機,增加舞臺經驗。再次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最后要做好上臺前的準備工作,即對自己所演唱的作品要非常的熟悉。另外,演唱者還要實現自我的身體和心理上的調節。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必須靜默一下再起第一個音。起音之前,可在心里默唱樂曲第一句,并把速度故意放慢一點點(防止由于心跳加快帶來的“超速駕駛”)。如果心跳實在太快,可再準備一會兒,做一兩次深呼吸,并可做些前面提過的心理調節,產生放松、自信的意念。在演奏時,演奏者應當大膽去表現,樹立自己的風格,演奏時想到的只是如何去表現音樂,達到忘我的境界。在臺上,應凝神一志,心中的雜念盡量排除,使自己的心成為一張白紙,一面鏡子,反映出作品的真面目,不覺得自己的存在,心中只有音樂,并把自己的體會傾訴于聽眾。
四、心理素質的構建
(一)聯想與想象
鋼琴演奏者要具備一定的心理素質,首先是聯想與想象力。聯想與想象是一切藝術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聽覺藝術的鋼琴演奏,就更不可以沒有豐富的聯想力與想象力。憑借聯想與想象力,演奏者一方面可以準確能動地理解表現作曲家的樂曲內涵與藝術風格;另一方面又以演奏者自身的聯想與想象力作為中介和橋梁,調動聽眾和觀眾的聯想想象力,從而使聽眾和觀眾同演奏者一起互動,最終完成鋼琴演奏全過程有受眾參與的演奏過程。在這方面,有許多有力的例證。例如芡扎特的《C火調鋼琴奏鳴曲》,就和莫扎特一樣,充滿了天真與爛漫。要使這首鋼琴曲的演奏盡如人意,只有憑借聯想和想象才能喚起受眾記起那份久違了天真。又如貝多芬的《#C小調鋼琴奏鳴曲》,原本無標題,是因為德國詩人萊爾塔聽了這首樂曲之后聯想與想象到月光,于是才以《月光》作為標題。可是俄國作曲家兼鋼琴家魯賓斯坦卻認為:《月光》的標題是荒唐的滑稽的,他覺得應該有另一番解釋與演繹。由此可見,聯想與想象也會因人而異,可以產生不同的音樂感覺,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聯想與想象是鋼琴演奏藝術創造的動力和神髓。的確如此,聯想與想象本身就是創造性的心理活動,惟有聯想并加入豐富的想象,鋼琴曲的演奏才能真正“動”起來。鋼琴演奏是藝術創造而不是機械操作,其要點也正在于此。
(二)理想與意志
理想,在心理上講就是對于未來的一種想象和構想,包括目標、志向、抱負、愿望等等。鋼琴演奏者每一個人都會有美好的理想,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偉大的鋼琴家。這不僅是無可厚非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正如拿破侖的那句名言所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雖然并不可能所有的士兵都能當上將軍,但是立志高遠、抱負遠大對每一個士兵來說都是必要的。我國古語也講:“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意思是說:把目標定得大一些,僅能達到中等水準;把目標定在中等,僅能達到下等水平。所以理想之人、之美、之偉,是必要的。但是,要使偉大美好的理想變為現實,這中間有一條十分艱辛曲折的路要走,要經受挫折,經受考驗。這時候,意志就成為決定性因素了。所謂“意志”,從心理學上講,就是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是人類所獨有的心理能力。鋼琴演奏者在學習鋼琴與演奏過程中,都會面對激烈的藝術競爭與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艱難險阻,要依靠意志來正確處理競爭中的矛盾和藝術中的難題。要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心理自控力、心理調節力。要臨危不懼,具有大心胸、大氣量、大氣魄。貝多芬年輕失戀,悲痛后更添毅力,同時又失聰,憤極時卻變頑強,他沒有倒下去,而是勇敢地站起來,創造出聾人作曲的曠世奇跡。他成功的秘訣只有兩個字:意志!
(三)情緒與情感
如果說,聯想與想象是鋼琴演奏藝術創造的手段的話,那么情緒與情感則是鋼琴演奏藝術創造的目的。情緒與情感,也是鋼琴的生命和靈魂,能夠喚起受眾的情感共鳴,使演奏達到最佳境界。在這方面,也有許多成功的典范。例如我們可以從錄音帶中聽到的現代“鋼琴王子”法國鋼琴家克萊德曼演奏的許多鋼琴曲中,領略到情緒情感的含量與作用:他演奏的鋼琴曲《獻給愛麗絲》,也把貝多芬視愛情如生命、視愛人如星辰的真摯熱烈之情,演繹成現代人的至愛深情。鋼琴演奏中情緒與情感的表現,主要有兩大層面:一個層面是表現音樂作品中作曲家所表達的情緒與情感;另一個層面是表現演奏者自身的情緒與情感。這兩種情緒與情感合二而一,水乳交融,才能做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地演奏,收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結? 語
心理素質對于表演藝術實踐中的鋼琴演奏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演奏者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表演的效果,如何將內心和身體與音樂相結合并創造出完美的音響效果,一直是鋼琴演奏者們所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周為民.鋼琴藝術的多維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2] 張佳林.鋼琴演奏與伴奏技巧[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 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基金項目:
2019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高校鋼琴演奏專業學生舞臺心理素質調控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B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