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的完善,直接影響著全民健身的效率。健身圈的范圍對于運動參與的人數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應盡可能靠近居民區,充分利用資源,依靠周圍資源形成體育健身圈。
國外對于全民健身也根據自身特點發布相關文件。美國曾在《健康公民2000》中對社區體育設施標準進行了定義,即每個社區每2.5萬人建一個公共游泳池,每1萬人建1英里的野營、自行車健身路徑,每千人建4英畝的開放式休閑公園。
依據城市大小,健身圈大小也有所差異,孫思敏等人曾提到10分鐘體育健身圈的相關內容。10分鐘健身圈即為在市、縣(市)主城區內,居民通過10分鐘的步行,能到達1000m范圍內的公共體育設施位置進行健身鍛煉,即為十分鐘體育健身圈。
健身圈的發展由來已久,雖然提出較晚,但體育相關的法律早已形成。在1995年“八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時通過了我國的第一部體育法,促進了我國的體育改革,可以看出我國開始重視體育的發展。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對健身圈到2020年的發展進行了規劃,中國體育健身圈的發展形勢主要以當地經濟和資源狀況為根本進行發展,多個省市都發布了適合于自己的健身圈發展規劃,出臺一系列地方法律,完善了健身圈的形成與發展。
國外全民健身發展較好,社會資源整合較完善。日本98.8%的學校體育設施在非上課時段都可以對外開放。美國發布的從健康公民1990到健康公民2020對于全民健身有明確的要求,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也有不同的全民健身計劃。
(1)體育人口劃分的概念。
我國關于體育人口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我國體育人口數量自2000年以來不斷增加。目前普遍認為體育人口即每周參加體育活動3次以上,每次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具有與自身體質和所參與的體育項目相適應的中等以上負荷強度。以這種方式進行劃分,可以更簡單方便的對人口進行劃分,但是不夠詳盡,不少學者提出這只能客觀反應人口特征。
(2)體育人口的發展要素分析。
體育健身圈的發展與體育人口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的,如何增加體育人口,對于體育健身圈的建設起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影響體育人口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經濟發展狀況、體育健身設施、國民文化素質水平、青壯年和中年人體育人口比例、女性體育人口等原因都對健身圈發展有巨大影響作用。當然,物質基礎、體育意識、有組織體育行為及體育行為的實效性、地理氣候條件等信息也同樣起著重要作用。
從社會學角度,經濟發展狀況、性別、職業、婚姻狀況和民俗宗教等影響,對體育人口的性別結構造成了較大影響。只有在經濟發展從解決溫飽和物質生活基本需要以后,在第三產業服務業上的投資和消費才逐步增加,同時經濟發展對于運動成本的投入也有較大影響。從心理學角度看,主要影響因素有五個,即時間、場地、環境、設施、管理。
在體育健身圈的建設中,對于以上幾個方面,要進行統籌規劃,以增加體育人口數量,擴大體育健身圈的建設。
目前,我國健身圈有了較好的發展。城市因地制宜,整合資源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北京依托2022年冬運會為契機,推動冰雪運動發展。到2020年,爭取市民體質達標率超過 93%。目前大部分的北京市民均具有體育健身的行為習慣,喜歡在早晨和晚飯后進行體育健身,人們更傾向于在免費的小公園、綠地和社區里的免費健身設施等地方進行鍛煉。長春市選擇從老城區的社區開發了大量的運動區域面積,2008年以來,縣區級健身中心,健身公園(廣場),街道、社區健身路徑,全市健身設施占地面積都大幅度增加。
昆明市截至到2017年底昆明市體育設施基本覆蓋率達90%。主城區將加大建設方便民眾,功能完善的優質 “15分鐘體育健身圈”計劃,使城市居民通過步行15分鐘就可以到達健身活動的場所。加大對于農村公共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在農村區域進行體育設施全覆蓋舉措。
雖然健身圈發展較好,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以上海為例,體育場地設施發展與市民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全民健身事業經費用途雖然廣泛,但依然不能滿足人民大眾對體育的需求,對社區體育信息宣傳滿意度低,對15分鐘健身圈計劃了解少。全民體質監測的執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資源合理管理和利用;提高體制水平等問題都值得思考。
所以我國在體制、設施、管理和投資等方面都需要進行不斷地建設和完善。
構建體育健身圈體系有助于高效的提高健身人群數量?!包c軸圈”發展模式作為一種解決方案,核心是體育鍛煉場,按照供給側需求進行健身圈的逐步推進。根據居民的需求,在健身全范圍內設定體育健身場所,滿足居民的個性化需求,再通過“點軸”擴散機制推進,進行由近及遠的圈層漸進互補的開發格局,有效的形成健身圈體系構建。
而剛鈺曾提出對體育公共設施進行分級體系,即市級—街道級—社區級。依托傳統項目和特色項目共同發展。市級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一場、三館、一中心、一公園”,街道級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一場、兩館、一公園”,社區級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一場地、兩場、兩路徑”。這種方式可以層層遞進,將居民更好的劃進體育健身圈中,便于全民體育的開展。
英國對于公共體育設施分級主要依據投資建設的主體不同,主要分為市場經濟為主導和政府為主導兩種類型。以市場為主導的體育健身設施,能滿足民眾健身需求,有效解決市民的健身配套問題。而以政府為主導的體育健身設施構建,通過結合行政區劃,由每級政府負責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這樣可以有效補充體育健身設施的不足和推進國家相關政策的推進。第二種政府為主導的方案與我國的發展相類似。
互聯網已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聯網+”模式的發展,是形成體育健身圈體系的良好契機,對于當前信息不全的現狀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對于政府相關數據采集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新場館建設與就場館維護方面能更加及時。
同時我國應完善體育健身服務體系,加強服務職能,完善的政策與健全法律做支撐。在《北京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指導目錄(試行)》中提出,運動健身場地和設施的構建,應在滿足大眾免費健身設施的需求和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和推進,加強社區的體育健身設施服務、體育組織建設服務、體育健身指導服務、體質測試服務、健身宣傳培訓服務五大項服務體系,解決當前場館分配不均衡、法規不完善等問題,更好的服務人民大眾。

圖1 體系構建表
體育健身圈作為推動全民健身的一項重要舉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仍不完善。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健身圈建設體系,增加資金的投入,通過供給關系對體育健身圈進行實時的反饋和改進,提高健身設施的質量與環境,以2022年的冬奧會為依托,加強冰雪項目的推廣,可以更快的增加體育人口數量。增加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的培養,充分利用時代特征,通過“互聯網+”體系,對運動場館進行公開,整合周圍資源,進行體育活動的開展,形成體育設施100%全覆蓋。如圖1所示。
文章所提及的總結具有普遍性,對于實際的實施,如何去與當地實際情況相對接要嚴加考慮。除了以政府為主導的體育公共體育設施和管理體育模式外,是否有更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區域為范圍進行自主管理是否會有更好的效果需要進行實踐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