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存
(慶陽市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神經外科重癥監護病房(nurocranial 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簡稱NS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而該科室又是醫院感染的高發場所,不僅加大患者死亡危險,還會進一步加劇當前緊張的護患關系[1]。然而,時至今日醫院感染事件仍然時有發生,使得預防乃至杜絕醫院感染的發生成為醫療衛生機構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2]。PDCA 循環管理模式(P:計劃;D:實施;C:檢查;A:處理)是一種用于全面質量管理的工作流程,目前在醫院管理中應用廣泛,其重要性已引起了廣大醫院管理者和相關醫護人員的認可。采用該模式實施醫院感染管理能有效防控院內感染,保障職業和環境安全,提升醫院管理、醫療及護理質量,節約醫療資源,降低醫療成本,促進醫院感染防控及管理質量持續改進[3-4]。該研究旨在對比分析不同管理模式用于NSICU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效果,進而為醫院感染控制提供參考依據。
抽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慶陽市人民醫院NSICU住院治療的3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擲硬幣法分為對照組和PDCA組,各160例。PDCA組有男98例,女62例,年齡42~75歲,平均(54.71±12.43)歲,合并糖尿病114例,高血壓88例,顱腦外傷55例,腦出血42例,顱內腫瘤26例,其他32例。對照組有男100例,女60例,年齡40~78 歲,平均(55.09±12.52)歲,合并糖尿病 115 例,高血壓89例,顱腦外傷54例,腦出血43例,顱內腫瘤24例,其他30例。兩組患者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預防管理,措施有ICU管理、消毒隔離、通過培訓學習提高對抗菌藥物知識的認知度、醫護人員間加強交流合作、執行侵入性護理操作時注意預防感染以及為患者提供用藥知識指導等。
1.2.2 PDCA組
給予PDCA循環管理,步驟如下:(1)P:針對NSICU醫院感染控制及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醫院感染控制薄弱點及重點,采取針對性措施逐步完善醫院感染質量管理措施。找出以下問題:①使用尿管者占多數;②多重耐藥菌感染者對其集中隔離處理尚不夠完善;③對氣管切開者實施氣道管理尚不到位;④部分醫護人員未能充分認識到導管感染的危害及防控必要性;⑤部分醫護人員出入監護室時未能嚴格遵守相關規定;⑥醫療廢棄物桶蓋未能及時關閉,導致其長時間暴露。引發上述問題的原因:①神經外科科室負責人、護士長與醫院感染防控人員未能及時有效溝通,導致對醫院感染控制缺乏必要的重視;②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的熟悉程度不夠,在醫院感染防控中不能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依從性較差;受NSICU床位和患者病情影響,多重耐藥菌感染重癥人員很難實現單間隔離;③實習和進修人員更換較頻繁,且對醫院感染的防控意識較差。(2)D:整改措施:①適當降低尿管使用率,同時增加使用尿套;②嚴格執行神經外科科室探視制度,避免多重耐藥菌患者探視;③進入NSICU時按規定穿戴專用衣物,嚴格執行手衛生、環境清潔衛生及無菌技術操作;④通過培訓、講座等多種方式強化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認識,熟練掌握相關防控知識,了解并嚴格執行標準操作流程;⑤制定嚴謹、合理的獎懲措施,規范NSICU醫護人員醫院感染控制行為,各科室相關人員加強溝通交流,充分有效利用醫療資源;⑥病房定時通風,營造良好病房環境。(3)C:制定目標監測登記表,由感染管理科和神經外科相關醫護人員填寫,登記醫院感染病例相關調查表。(4)A:各季度總結院感監測情況,找出問題或薄弱環節,分析產生原因,提出針對性對策,然后再進入下次循環。
(1)統計醫院感染發生率和感染部位;(2)統計醫院感染控制措施執行情況;(3)統計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PDCA組醫院感染發生發生7例,占4.38%;感染部位: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各2例,淺表切口和胃腸道各1例,導管相關血流感染1例。對照組發生19例,占11.88%;感染部位:呼吸系統6例,泌尿系統5例,淺表切口4例,胃腸道2例,導管相關血流感染2例。PDCA組的醫院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醫院感染發生的情況比較[n(%)]
PDCA組手衛生、無菌操作和環境衛生執行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醫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執行率比較[n(%)]
PDCA組單一抗菌藥物使用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三種及以上藥物的使用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比較[n(%)]
重癥監護病房為醫院感染的重災區,如何有效防控醫院感染一直是醫院管理者和相關醫護人員探討的重要問題。在既往的已有研究中,在對不同類別的重癥監護病房持續3年醫院感染前瞻性目標性監測分析時發現,不同類別的ICU持續3年共監測患者有21485例,醫院感染發病率為5.77%[5],綜合ICU患者醫院感染調整日的發病率和調整例次日的發病率是最高的。此外,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的風險因素包括氣管插管、多器官功能衰竭、昏迷、長期臥床、外傷等。一旦發生醫院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藥菌感染,會明顯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6-7],因此必須采取措施進行積極防控。NSICU醫院感染發生率高與患者自身病情危重、接受侵入性操作多有關,且此類患者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發生風險也居高不下[8],故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治療已經成為神經重癥監護病房工作的重中之重。
PDCA循環模式是一種廣泛用于質量管理的循環程序,可使質量管理趨于科學化和標準化,其通過計劃、實施、檢查、處理等步驟處理總結檢查結果,肯定成功經驗并加以推廣使之標準化,同時吸取失敗教訓并進行總結,未能解決的問題則進入下一循環,呈階梯螺旋式上升,因而能實現持續質量改進[9]。現有研究顯示,將PDCA管理模式用于NSICU醫院感染控制、規范多重耐藥菌防控管理、手術室護理安全及質量改進、規范使用抗菌藥物等領域中均可取得明顯效果[10-11]。本研究顯示PDCA組醫院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將PDCA模式NSICU醫院感染控制能有效降低其發生率。其原因在于基于PDCA模式實施干預能發現問題并及時給予解決,顯著提升醫院感染防控水平及效率,并能規范醫護人員的醫院感染防控行為。本研究還發現,PDCA組相關感染控制措施的執行率均優于對照組,提示采用PDCA模式進行干預能落實各項醫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發生風險。本研究還發現,基于PDCA模式實施干預后PDCA組一種抗菌藥物的使用率明顯高于對照組,3種及以上藥物的使用率則顯著下降,提示該干預方案能促進抗菌藥物合理、規范使用,與既往研究結論相符[12]。
綜上所述,PDCA循環模式是一種科學的管理理念及處理手段,同時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提升醫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將其用于NSICU醫院感染防控中能進一步強化計劃控制與過程管理,持續改進醫院感染控制及管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