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瑾
摘 要: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對于新時代的高校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擁有紅色基因的上海大學,在傳承紅色文化,挖掘紅色基因等方面有一定探索和積累。文章通過文獻梳理、現狀分析、問卷調研及對策研究就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及利用進行探討,提出通過體制機制、傳播渠道、宣傳媒介、資源整合、文化建設等方面破解紅色文化基因密碼,提升師生對紅色文化的知曉度、認同度,為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發揮有效作用。
關鍵詞:紅色基因;紅色文化;開發;利用
上海高校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如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被稱為“紅色學府”,造就了一大批職業革命者和專業人才,在中國現代教育史和革命史上獨樹一幟。上海大學多年來致力于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及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未進行系統梳理,在紅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需要進一步梳理,做好開發利用。對于高校而言,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對于外樹形象、內聚人心具有推動作用,在人才培養和高校建設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上海大學紅色文化建設現狀
(一)利用紅色資源,進行場館建設
先后修建溯園和校史館,溯園于2014年落成,是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依托溯園,上海大學的“薪火相傳,育人樹魂——1922-1927年上海大學紅色記憶傳承項目”獲得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老上大的歷史作為校史館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立體的形式被呈現出來,在留存記憶、傳承文脈、校史育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整合學術資源及出版物
積極開展老上大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出版《上海大學講演錄(1922-1927年卷)》《上海大學與現代名人(1922-1927)》《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等著作,多次召開學術研討會議,申報上海市教委財政項目《老上海大學(1922-1927)革命英烈事跡挖掘》,收集革命英烈相關的文獻、影像資料。
(三)思政課與黨課深入人心
通過在本科生中開設思政選修課《開天辟地》融入老上海大學歷史,該課程在學生群體中廣受歡迎,受到解放日報、中國教育報、東方教育時報等媒體關注。以《開天辟地》課程為基礎的“賡續紅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主題黨課,作為“偉大工程”系列示范黨課之一,以歷史的視角講述紅色學府誕生的時代背景,體現了黨課與思政課程的深度融合,讓師生入耳入腦入心。
(四)組織師生參觀等活動,成立紅色文化志愿服務團隊
學校博物館、團委、院系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如參觀五卅運動紀念碑、六十中學的上海大學(1922—1927)遺址紀念墻、紅色文化探尋之旅等,引導學生在游覽中學習、體驗紅色文化。博物館每年組織“老上海大學校友尋訪”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在校生利用假期尋訪老上大校友,高中生也參與其中。博物館成立志愿者講解團隊和學生社團,學生開展義務講解服務,每年免費接待約15000人次參觀溯園。主題教育期間,多個師生黨支部在溯園、校史館開展活動,重溫黨史校史。
(五)自編自導自演老上海大學主題話劇
充分發揮藝術學科特色,2011年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老上海大學主題話劇《紅色學府1925》。2014溯園落成前夕,話劇復排并更名為《溯源》,于落成儀式當晚首演。2020年新年伊始話劇《紅色學府》再次登上偉長樓劇場,舞臺的生動演繹打動了師生。
(六)進行媒介宣傳與文創作品設計
上海大學校報設有專欄刊登老上海大學的“烈士英烈譜”。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圖情檔案系“上大故事”公眾號、博物館“上大溯園”公眾號等定期推送老上大的人物故事。各類媒體如文匯報、新民晚報、上觀新聞、學習強國等對老上大均有報道。紀實頻道《檔案》欄目播出《紅色學府: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學校開展文創作品設計,如攝制紀錄片《養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20世紀20年代上海大學紀實》,協助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創作出版連環畫《紅色溯源:上海大學》等。
(七)成立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推動建成全國紅色文化戰略聯盟
2019年,上海大學發起成立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召開“全國紅色文化戰略聯盟”大會暨初心講習所揭牌儀式,來自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紅色學府、紅色場館和企業黨建的近百名代表參加成立大會,發布了首批5項“紅色文化研究”合作課題。這是上海大學在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中的又一探索和實踐,既提升了上海大學的知名度又為紅色文化的傳承發揚做出了新的貢獻。
二、上海大學師生對于紅色基因認知的調研
圍繞上海大學師生對“紅色學府——老上海大學”的知曉度、認同度的調研,通過對593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調研對象的以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為主。問卷分析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師生了解上海大學紅色文化資源,其中41.15%對上海大學紅色文化資源有一般程度的了解,對紅色文化資源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的僅占15%。
有近90%的調研對象會主動或者偶爾主動了解上海大學紅色文化資源,有10%的研究對象不感興趣,不感興趣的原因中40%是因為工作或者課業繁重而無暇了解,30%是因為宣傳形式單一乏味而不感興趣。這說明上海大學師生主動了解紅色文化的意愿較高,但課業時間限制和宣傳形式單一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師生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了解。
在主動或偶爾主動了解上海大學紅色文化資源的調查對象中,有80%左右的調研對象通過參觀校內外紀念館、黨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了解老上大,其他調研對象主要通過學術活動和校園活動了解紅色文化。這表明上海大學現有的紀念館例如溯園、校史館等有助于師生了解紅色文化,黨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與校外資源結合,對師生更具吸引力。有超過60%的調研對象希望通過紅色文化文創作品和紅色文化體驗活動來了解紅色文化,這也說明文創作品和互動性強的文化體驗活動吸引力強。
超過三分之二的師生認為開發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傳承紅色文化、推動學校建設發展,有利于增強師生凝聚力和歸屬感,提升學校美譽度和知名度,增強文化軟實力,對于上海大學建設高水平大學具有推動作用。超過70%的調研對象認為紅色文化有助于培養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有助于銘記歷史、增強愛國之心,有助于了解過去、啟迪未來。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對象認為了解紅色文化有助于增強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理解。
此外,通過問卷最后關于20世紀20年代上海大學的知識競賽題了解到,學校師生對于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對于老上海大學在當時的歷史地位與評價知之甚少,問卷得出的知識競賽平均分僅為38.13分,這也說明了師生對于老上大紅色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
三、紅色文化開發及利用的舉措建議
(一)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傳播形式,開展特色活動
針對師生對老上大人物故事和歷史貢獻知曉度不高,相關微信推文點擊量不高,對這些紅色資源挖掘不夠深入等問題。筆者建議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學術研究。以老上大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為線索對全國乃至國外的史料進行研究,將老上大歷史的研究與中共革命史、黨史、教育史、新中國發展史緊密聯系在一起,邀請專家、學者,發揮學校相關學科作用共同參與到學術研究中,理清歷史脈絡,明確老上海大學的歷史地位,破解紅色文化基因密碼。二要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及新媒體搭建紅色資源平臺,創新紅色文化的宣傳推廣形式,以人物、故事為主線講述紅色歷史,傳播紅色文化,讓師生通過多種宣傳渠道了解學校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開展線上與線下活動,如線上直播參觀場館,講述紅色人物故事,線下研討、沙龍、誦讀會等,做到內容通俗易懂,宣傳家喻戶曉。三要組織好紅色文化體驗活動,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通過實地參觀紅色景點并結合志愿服務講解工作,推動滬上紅色景點與各高校聯動,成立“上海高校紅色資源聯盟”,以學生為主開展志愿講解服務。將高校的科研技術與紅色景點的展示手法有機融合,推動紅色文化的可視化、數字化、多樣化展示。
(二)拓寬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教育渠道
學校師生對于上海大學現有的紅色文化資源了解較為零散,獲知信息的渠道不多。校內的紀念場館在管理維護方面投入不足,在場館的修繕改造過程中尚有資金缺口,例如溯園墻上的文字展板陳舊,師生名錄存在脫落后得不到徹底地修繕等情況,場地內缺少互動設施和休息場所,校史館存在著開放時間較短,接待講解人員不足等問題。筆者建議一要用好傳統課程教育渠道,開設紅色文化教育課程,將上大歷史與上海紅色歷史、經典故事結合,傳播紅色文化。以《開天辟地》課程為例,聽完課程的172位本科生的知識競賽平均分高達93.69分,是問卷調查知識競賽總體平均分38.13分的三倍之多。可見,面向學生開設紅色文化教育課程對于他們了解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有明顯幫助。要面向本科生、研究生開設紅色文化教育課程,納入必修課范疇,做到全覆蓋,增強學生對于紅色基因的理解。二要融匯紅色資源,打造第二課堂。將學校溯園、校史館及上海的紅色資源作為學生上課的第二課堂,豐富學生授課形式。讓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參與方式可以是參觀、擔任講解、宣講或者課題研究等,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和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展示,如VR參觀溯園、B站、抖音直播講解校史館等豐富的形式拓展第二課堂的功能,增加趣味性與學生的互動體驗,提升紅色歷史的吸引力、感召力。三要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入學入職教育。把紅色文化教育作為入學入職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通過發放一本書、播放一部短片、聆聽一場報告、參觀一處景點、觀看一幕劇等系列活動,幫助師生在入校伊始就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使紅色基因成為學校的名片,師生身份的象征。
(三)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
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入程度不高,在課堂或者紀念館之外很少見到紅色文化相關的展示和宣傳。紅色文化傳播與師生生活脫節,從某種程度而言很難引起師生的興趣,對于高校的大學生而言也很難真正理解紅色文化對于自身的影響及作用。筆者建議一要成立學校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領導小組,加大對紅色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統籌校內外各類資源,將紅色文化的開發和利用工作融入到學校日常建設工作中,尤其是將紅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要加強與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全國紅色文化戰略聯盟之間的協作,促進上海高校紅色文化聯盟成立。加強協作、資源共享,扎實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將紅色文化研究成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和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師生自覺成為紅色文化的踐行者、傳承者、弘揚者。三要創作更多紅色文化文創作品,以攝影展、圖片展、廣播劇、舞臺劇、影視作品等形式進行紅色文化展示,拓寬開展活動的載體及宣傳形式,提高師生參與度,提升學校紅色文化形象展示度。
參考文獻
[1] 張元隆.上海大學與現代名人1922-1927[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
[2] 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上海大學——1922-1927年[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3] 朱敏彥.上海:中國革命的發祥地——中國共產黨早期在上海革命活動舊址尋蹤[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