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學生資助體系開始實施以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得到長足發展,目前如何更好的豐富和發展資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對高校資助育人現狀的分析,探討資助育人工作中所需重視和創新的方面,總結出“五項支撐體系”,最大限度的實現和發揮資助育人功效。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支撐
我國高校資助體系于2007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為重要節點,從此高校資助體系得到完善和進一步發展。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已經形成了獎、助、貸為主,勤、免、補為輔,其他形式做重要補充的較為健全的貧困大學生政策資助體系[1]。著力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享受國家資助政策,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各高校也旨在形成以資助為基礎,以育人為主線的資助育人體系,將“資助”與“育人”有機結合,外部環境與思想精神兼顧,建立長效政策機制。
一、以資助體系為支撐
近年來,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建立了國家獎助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困難補助、學費減免、學費補償、新生入學資助、“綠色通道”等多元化資助政策體系,各高校相繼設立勤工助學崗位,省級資助部門也針對家庭特殊困難學生進行建檔立卡,力求為貧困大學生提供政策保障。據統計,在此階段全國共資助學生6.2億人次,資助總金額累計突破1萬億元,達到10907億元,切實做到了覆蓋面廣、精準度高、解決困難多的實際效果,學生資助工作取得新進展[2]。
(一)高校資助體系的背景與現狀
高校資助政策體系自80年代以來就結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在全國各地啟動和實施。2008年頒布的《教育規劃綱要》要求進一步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體系,使學生資助規模不斷擴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全面推進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中強調要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制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導意見,高校資助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資助工作新局面。
(二)實行資助體系的意義
實行和健全學生資助體系,不僅能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物質上經濟上的保障,相對的實現教育公平,切實做到以生為本,同時將理論運用于實踐過程,既能進一步充實我國的資助體系政策,為資助體系的持續發展和創新不斷呈現多樣化的新趨勢,也為高校踐行資助政策和實施資助工作具有導向意義和宏觀價值。
二、以育人教育為支撐
如果說資助政策是基礎,那么育人工作便是靈魂和根本。高校學生資助必須堅持以育人為核心,必須貫穿始終,將育人作為資助的長線型工作,作為資助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7年出臺的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把資助育人明確列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這更說明國家對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視程度。結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構建“責任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三位一體的高校育人工作體系既具有全面性、針對性,也有利于實現全方位的育人工作,讓受助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一)責任教育
增強受資助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是育人工作中的關鍵環節。現階段資助政策能普遍惠及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在校生活和學業保障,但對于受助學生不僅是要給予物質上的幫助,還需要加強對其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激發和提高精神層面與道德修養層面的認識。目前在經濟困難學生中,存在亂花費、亂消費、畢業拖欠貸款、過于重視資助幫扶等問題,基于此,文章認為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助學生缺乏一定的責任意識,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意識淡薄,因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以座談會或面對面的形式,宣傳受助優秀學生典型事跡,直面化的將正能量進行傳播,引導學生擁有頑強拼搏和健康向上的心態,樹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立自強,勵志成才的信念;通過多元化方式對資助政策進行宣講,同時普及相關征信內容和法律知識,設立獎罰措施,信用記錄公開化透明化,對于失信違約、拖欠貸款的學生進行懲罰,強化受助學生責任擔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組織志愿服務,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回報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感,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二)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育人工作中的有效抓手。高校育人工作中,往往會在重視物質保障的同時忽略精神層面的疏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其成長環境等客觀因素以及在高校資助流程中無法規避的公開與關注,較容易產生自卑、敏感、不愿與人溝通等問題,因此,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刻不容緩,如何更好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深入思考。全面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重點觀察在心理普查和家庭經濟情況排查中需要關注的學生,以尊重為主,以引導為輔,多傾聽,多鼓勵,多陪伴,提供更多的心理互動交流平臺,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逐漸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在大學生涯中健康成長。
(三)感恩教育
培養感恩教育是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日常主題班會和團日活動,將感恩教育融會貫通,激發學生感恩意識,提升學生內驅動力;推動感恩教育與學校主題教育的融合,學校可在“學風建設月”、“校園文化建設月”、“誠信教育月”等專題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內容,也可把“感恩教育”單獨作為一項專題教育活動進行,讓受助學生通過義務服務、愛心傳遞、制作感恩卡等形式,在實踐中得到領悟,學會知恩,學會感恩,培養當代學生的使命意識和奉獻精神;開設感恩課堂,以“感恩心連心”微分享的方式進行聯動,分享感恩故事,樹立榜樣力量,加強受助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知,將感恩之心在無形中得到傳播。
三、以專業化建設為支撐
(一)師資力量專業化
加強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師資綜合素質能力,建立健全專業化工作體系。隨著高校資助政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師資力量專業化逐漸成為一種必然需求,一直以來,高校資助工作屬于學生工作的范疇,基礎的申請和評定工作主要由學院輔導員負責,這就需要提高和加強輔導員的專業化水平,掌握更為全面的專業知識。如若要使資助工作更為精準化,則需構建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對受助學生的狀態進行全方位的持續跟蹤和反饋,做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記錄,做到以“點”到“點”、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整體推進,既能保證日常資助工作順利展開,又能有效發揮輔導員的指導作用。
(二)資助平臺專業化
高校資助育人不僅要發揮好“人”的作用,也需要依托專業化的資助平臺。信息時代借助資助平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的配合資助育人工作,通過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個人檔案數據庫來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一方面對受助學生的家庭情況、困難指數,心理動態、在校情況進行及時更新,將文字內容數據化分析,有利于資助工作的合理化,更為公平公正;另一方面,高校學工線流動性較大,學生工作接手過程中的不全面不到位難以避免,資助平臺可以對此現象進行規避,人員變動數據庫不動,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平臺的運行奠定基礎。
四、以新媒體運用為支撐
新媒體的應用而生改變了傳統模式下的資助育人工作方式,成為新興媒介,既豐富拓寬了資助育人的工作路徑,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如何發揮好新媒體全方位、多元化、深層次的優勢,將新媒體平臺更好的應用于資助育人工作具有積極作用。
(一)新媒體與資助育人工作相融合的優勢
首先,傳統模式下的高校資助宣傳工作相對受限,較于傳統模式,新媒體模式下的資助工作宣傳力度大,傳播范圍廣,更具多維度、廣泛性,能有效的宣傳資助政策,展現育人理念,使學生和家長及時掌握政策信息動態和學校的資助措施;其次,新媒體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主動交流的平臺,學生和高校工作人員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及時的進行對接溝通與交流,這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便捷和高效的優勢;最后,新媒體與資助育人工作融合便于跟蹤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深入了解受助學生的個人狀態、心理特點,從而及早發現有問題的學生并進行重點關注與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進一步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讓高校受助大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溫暖與關懷,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二)如何將資助育人工作應用于新媒體平臺
將新媒體平臺應用于資助育人工作是必然趨勢。第一,做好高校資助宣傳工作。通過新媒體平臺將高校資助政策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宣傳,各項政策與各類信息將一目了然,受助學生群體更易于接受,引發共鳴,讓學生與家長對學校產生信任感,讓社會更多的了解學校,支持學校,提升學校形象;第二,突出學校資助育人的亮點與特點。融入資助工作的師生先進事例、典型人物,樹立典范,將勵志事跡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分享,化精神鼓勵為動力,增強新媒體平臺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第三,利用新媒體進行政策宣傳。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愛國教育、時事政策教育,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弘揚正能量,讓學生接收到更多的主流信息,比如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及蔓延階段,國家及時出臺了因疫情而導致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其提供臨時困難補助的政策,同時要求做好其思想政治工作,使受助學生感受到來自國家、來自社會、來自學校的關懷和溫暖,對于高校大學生的身心教育、主流價值觀都具有引導作用。
五、以模式創新為支撐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資助育人工作者”進行著多方位的研究與探索,理論知識逐漸演化為實踐成果,家庭經濟困難受助學生也享受到更多的優惠政策與經濟幫扶,但要做到“以生為本”,就必須將“資助”與“育人”緊密結合,互通互融,在實踐中并向發展,做好載體創新與實踐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載體創新:開展微報道、微課堂、微互動平臺
推動高校資助育人的載體創新個性化,這意味著需要運用更多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吸引力。各個高校制定的資助政策和育人形式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利用好高校特色,結合校園文化開展微報道,以訪談或采訪的形式將近期受助典型、感人故事或其他代表性事件進行播報,引發學生思想上的共鳴;開設微課堂,可以定期在平臺上進行資助政策講解、系列講座,并將誠信教育、法律知識等穿插其中,深入淺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進行微互動,學生可以在平臺上進行資助等政策和相關知識的提問,釋疑解惑,表達分享意見,及時解決學生的實際需求。
(二)實踐創新:構建微實踐、微服務、微公益平臺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最低層次是滿足生理需求,最高層次是實現自我價值[3]。多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愿意在生活中體現自身的價值,提高人格的升華。構建微實踐平臺,高校不同專業可以有指向性的和企業合作,實施校企資助聯動,讓受助學生能夠有保障的進行鍛煉,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將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所用、有所得;增設微服務平臺,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勤工助學機會,可結合學院特點,設立特色性勤工助學崗位,培養學生責任意識,讓學生更多的融入學院,了解學校,對于表現出色的受助學生予以獎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提供微公益平臺,定期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志愿者活動、義務維修活動、支教活動等,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團結精神和家國情懷,讓受助學生在社會中發光發熱。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既關系到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又事關培養國家未來棟梁之才,因此,要立足學校,把握資助育人命脈,以“五項體系”為支撐,不斷探索資助育人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徑,確保資助政策體系的合理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合力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航.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精致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
[2] 萬玉鳳.教育部2019年全國學生資助工作[N/OL].中國教育報,2019-2-28.https://m.sohu.com/a/298573332_707634/?pvid=000115_3w_a.
[3] 韓梅,陳擁軍,張丹丹.精準扶貧視角下高校資助育人實施途徑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02).140.
作者簡介:王怡蘇(1995- ),女,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高等教育學、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