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文
隨著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農業活動為了準確和時代接洽,農業經濟管理層面積極與以互聯網為依托的電子商務接軌,摒棄傳統管理方式,讓農業經濟管理的格局擴張,在貫徹信息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對接轉換不和諧的現象。本文就電子商務時代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為切入點,剖析制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問題,以及尋找切實可靠的方式使得電子商務和農業經濟對接順利,為相關從業者提供多元借鑒視角。
一、引言
農業是興國之要,農業經濟管理是由國家層面的部署對農業經濟發展進行主導干預的宏觀手段,對農業經濟的保護以及監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了幫扶農業經濟建設有效發展,逐步落實信息化建設戰略部署,以實踐為檢驗標準,重點分析目前國內農業發展現狀,通過逐層分析概化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建設的要素,披露現階段農村經濟管理中的矛盾,幫助我國農村經濟穩定跟進發展,為農業的長期發展夯實基礎。
二、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呈現走低態勢,但是新技術和新手段的生命力帶來的經濟效益才剛剛顯露?,F階段,我國農村區域的經濟效益和城市經濟效益之間的落差仍較為懸殊,農村產業布局和城市多元化的產業布局相比表現力較為單薄,經濟產出和經濟效益的總體表現以及長期發展態勢不穩定。農業信息化涉及的層面較為廣泛,跨度覆蓋了經濟、教育、文化等多層面,就教育工作而言,借由信息化的平臺能夠有效整合優勢資源,拔高優勢資源的地位,提高其利用率,進而推動教育資源的深度自省落實深化工作。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勢必會整合農村優勢經濟資源,為農村和城市搭建互通的虛擬橋梁,將信息的采集、對比、更新等工作進行線上發布,對農村發展具有顯著推動作用。
(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現階段,農業仍然是我國長期發展所依賴的基礎產業,現行的農業產業正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通過信息化的管理為農業提供多角度的發展視域,形如,具體農業生產過程中,借由信息化經濟管理手段,農業從業者能夠從銷售層面降低一定成本,將銷路打開,從而實現勞動所得變現,使得經濟效益表現呈現樂觀態勢。除此之外,信息化技術手是段鏈接自動生產的關鍵,通過自動生產,農業從業者能夠定時、定點、定量地進行生產活動,減少非人力因素帶來的產能浮動較大的現象。農業信息化也使得農業團隊的人員錄入上限變低,農業從業者的工作分配更加富有科學性,可以為規?;霓r業產業提供細節的操作流程。
(三)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重要途徑
農產品在實際投入市場中時總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農業從業者在生產過程中對自身產值的估算往往需要參照季度性的市場反饋,針對反饋對農產品的處理方式進行細化調整。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無法準確判斷市場的動向,從而導致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流失,進而導致農業從業者的收入浮動變化大。其次,傳統農業市場的交易通道并不是時刻通暢的,且交易的通道死板,工作效率走低現象時有發生。在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下,農業從業者并沒有穩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容易接收到片面的市場信息,盲目從眾現象導致農業從業者市場需求判斷失誤,進而引發市場供遠大于需,造成了市場過飽和現象,農業從業者的經濟收益自然就降低了。
三、電子商務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途徑
(一)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已經小有成效,但是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仍有沒有客觀認識到位的盲區,因此不能過度依賴以往經驗。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應當科學地把控建設步驟,起草規劃流程,參照流程細化工作重點,逐步推進建設工作。我國地農村數量較大,因此,在信息化管理初期應當部署專家根據各個農村的實際情況開展建設工作,力求通過差異性地部署實現各個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高質量推進。同時,技術人員以及管理層應當積極多角度吸納國外成熟的電子商務技術,通過借鑒農業強國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硬核技術彌補我國的建設盲區。信息化建設離不開科技進步以及創新觀念的滲透。我國農業產能并沒有溢出,導致了農業從業者的收入角度局限,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農業作物的產量有所拔高,幫助農業從業者的經濟收入有所提高。目前,農村網絡全覆蓋已經基本實現,通過互聯網農民能夠及時掌握活性較高的市場信息,幫助信息化管理工作深入推進。
(二)做好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機制
根據我國農村的實際信息化建設的反饋來看,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工作并沒有有效的保障制度,因此,電子商務時代的優越性表現差強人意。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首要的任務就是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保障工作,針對特殊貧困的農村地區予以定向資金導入,幫助貧困農村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為后續工作的推進提供基礎保障。根據已有其他經濟領域的信息化建設經驗,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急切需要滿足市場發育的硬件、設備支持以及相應配套系統支持下的軟件作為開源手段。參照農村區域的實際資源表現、農民認知以及地方開發要求借由專業技術人員開發軟件,要求區域的農民以及管理層能夠熟悉操作流程,科學合理地利用信息化平臺,開發平臺地潛在價值,鏈接其他經濟成分的有效渠道豐富傳播途徑,加強信息的時效性?,F階段,仍然存在網絡架構難度較大的區域,面對此類現狀可以連動舊有媒體手段,通過電視、廣播等手段,將信息化建設中的關鍵數據進行傳播,讓農民建立起信息化建設的基本觀念,盡早接觸信息化平臺從中獲益。
(三)加強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并壯大其建設隊伍
電子商務時代的對接工作不能僅僅依靠信息化平臺,還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實時做好基礎搭建工作才能持久地發揮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地作用。但是絕大多數的農村人才儲備量幾乎為零,這就導致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的持久發展受到了制約。因此,政府機關應當著手信息化人才的培育安插工作,通過專業、嚴謹的信息化培訓課程進行定向的專業人員的對口輸入。同時,高等院校應當積極開設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相關專業,培育一大批高素質創新技術人才。其次,單單有專業技術人員的輸入是無法滿足區域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對農民進行積極的信息化技術培訓,幫助農民培育基本的信息化觀念,為后期專業技術導入提供先決條件,讓農民結合自身認知來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
(四)完善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
根據農村區域差異性,電子商務時代所帶來的契機也必須有針對性。建立專門的信息數據庫為后期的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數據基礎。目前,很多農村區域先行建立了信息化平臺,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沒有針對性的數據庫來整合產品和市場之間的聯系,不能有效地引導農民進行收益較高的農業生產,同時也沒有疏通銷售渠道,農民的收入變化不大,信息化建設的功能并沒有體現。完善農業信息庫勢必會掀起電商熱潮,將幫助農民探尋合理且渠道明晰的產品輸出路徑,讓農民的生產產品在限定的時間內定點導向需求區域,進而實現產品經濟效益最大化。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農業發展的維度勢必會被擴大,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正是契合了電子商務時代的要求,不斷完善農業信息數據庫,不斷刺激市場自我更新農業銷售途徑,將農業從業者的綜合能力整體拔高,才能逐步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初衷。(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