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琨
為了釋放運動熱情,在線下運動遭遇不便的情況下,足不出戶的線上“云健身”模式開始風靡。不少依托于互聯網的“云健身”平臺做出新嘗試,推出了多門在線健身課程。越來越多熱愛運動健身的老人,也參與學習。那么,面對紛繁復雜的“云健身”課程,老人該如何選擇呢?
“云健身”其實就是通過網絡學習健身方法的健身方式。網絡上直播的健身課程有多種類型可供選擇,有“云瑜伽”“云跳舞”“云跑步”等。老人堅持鍛煉本來是件好事,值得鼓勵與提倡。但是網上五花八門的“云健身”課程,部分運動項目中包含了一些高難度的健身動作,會給鍛煉者帶來安全隱患。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人不僅心肺功能變弱,而且運動器官、聽覺、視覺、觸覺、平衡器官等功能都會逐漸衰退,表現為反應緩慢、靈敏度低、協調性差。加上“三高”等基礎疾病的影響,會加速血管壁的鈣化、斑塊的形成。
當老人進行一些力量較大、速度較快或與撞擊有關的動作時,輕則容易造成軟組織損傷,重則可能會導致骨折、脫位等。尤其在缺乏專業教練貼身指導的情況下,老人學習“云健身”課程時更易受傷。
老人在選擇“云健身”課程時,一定要多留個心眼。比如,有高血壓、腦出血風險的老人不宜選會引起顱內血壓增高的動作;有頸椎間盤、腰椎間盤隱患的老人不宜選會讓身體彎曲角度過大的動作,并且更不能做會增加頸椎與腰椎的椎間盤壓力的動作。此外,老人選“云健身”課程應有兩忌。
忌項目過多、時間過長 老人選擇健身項目要因人而異,不能看到別人的健身效果好,就跟風學習。老人參與的健身項目貴在少而長期堅持,鍛煉時間以每日30~40分鐘為宜。健康老人或有鍛煉習慣者可酌情延長,以興趣尚濃、感覺良好即可。
忌違背生理負荷老人不適宜選擇過度負重、屏氣使勁、翻騰旋轉的動作和對抗性激烈的項目。隨著老人身體機能的衰退,會表現為爆發力減弱、速度緩慢、反應遲緩、協調能力低下的特點,對于較為激烈的運動項目,均已力不從心,且易違背生理負荷,引起運動性創傷。
老人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其在健身運動中對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應有所選擇。老人要掌握科學運動的方法,并以規律、適度及溫和為原則。
規律指的是要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每周應堅持3~5天以上的運動。
適度指的是強度不要太大,每次的運動量限定在一個小時以內,且經過一夜的休息之后,第二天身體不會感到不舒服。
溫和指的是要選擇溫和的運動項目,不要選擇需要驟然發力或帶有激烈對抗的運動。
(摘自《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