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



【摘要】 目的:通過中醫古文獻挖掘分析古代治療失眠的證型和方藥規律,以期對失眠的臨床診治提供參考。方法:篩選整理《中華醫典》中確診為不寐病即失眠的條目,最終獲得條文436條,方藥127首。參照國家標準《中醫臨床癥候診療術語證候部分》對證型進行規范化統一。結果:排名前三位的證型為心脾兩虛、痰火擾神、肝郁氣滯。失眠病位頻數前三位為心、肝、脾。病理因素有氣、火、痰、瘀。體質因素有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排名前三位的方藥為酸棗仁湯、溫膽湯和歸脾湯。方藥主要以補益劑、安神劑和清熱劑為主。結論:失眠的病位與心、肝關系較密切,虛、實并重。失眠的治療方藥主要以補益劑、安神劑和清熱劑為主。
【關鍵詞】 失眠 古文獻 證型 方藥 數據挖掘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ncient treatment of insomnia syndrome type and prescription law through the data mining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somnia. Method: The items of insomnia diagnosed as insomnia in Chinese Medical Code were selected and sorted out, 436 articles and 127 prescriptions were finally obtained. The syndrome type were standardized and unified by referr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TCM clinical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rminology syndrome part. Result: The top three syndromes type were heart and spleen deficiency, phlegm and fire disturbing consciousness, liver depression and Qi stagnation. The top three frequency of disease position of insomnia were heart, liver and spleen. The pathological factors were Qi, fir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he physical factors were Qi deficiency, blood deficiency, Yin deficiency and Yang deficiency. The top three prescriptions were Suanzaoren Decoction, Wendan Decoction and Guipi Decoction. The prescriptions were mainly tonic, tranquilizers and heat clearing agents. Conclusion: The disease position of insomnia is closely to heart and liver. Attach importance to both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The main prescriptions for insomnia is tonic, tranquilizers and heat clearing agents.
失眠通常指患者的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1]。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可單獨發生,也可與其他疾病并存。失眠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給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的負擔[2]。目前西醫治療失眠的副作用大,藥物的日間殘留效應會給患者帶來不良的影響[3]。而中醫藥治療失眠具有副作用小、效果好的優勢[4]。在中國幾千年的古文獻中,記載了大量具有借鑒價值的失眠臨床醫案,但由于內容繁雜,描述形式各異,需要進行規范化整理,并分析出其中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的相關信息[5]。數據挖掘是發掘復雜數據中所蘊含知識、規律的一種有效方法,可以對古文獻失眠相關條文進行數據挖掘,對其證型和方藥規律進行分析,挖掘對失眠臨床診治有參考價值的醫案信息[6],以期給臨床提供有效的指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古文獻數據的來源
本研究篩選整理《中華醫典》中明確診斷為不寐病即失眠的條目,包含病名含不寐、不得臥和目不瞑,選取其中有明確證型,有或無方藥的條目,最終獲得條文436條,方藥127首。
1.2 整理方法
1.2.1 證型統計 參照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的證候標準對證型進行規范化的整理,對于相近的證型進行統一,對于相兼的證型進行拆分,對于無法歸類的證型按原文保留。
1.2.2 方藥統計 方藥分類按照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方劑學》進行功能歸類,重復的方藥按一個方藥統計。
2 結果
2.1 失眠證型分析
對436條條文進行歸類,共獲得失眠證型39個,前十位證型分別為心脾兩虛、痰火擾神、肝郁氣滯、肝火熾盛、心腎不交、心火亢盛、氣滯血瘀、心膽氣虛、肝郁脾虛、肝腎陰虛,其中心脾兩虛、痰火擾神、肝郁氣滯、肝火熾盛占比共計45.64%,見表1。
2.2 失眠臟腑病位分析
對條文中出現的失眠病位頻數進行統計,病位總頻數為439,前五位失眠病位分別為心、肝、脾、腎、膽,心和肝占比達到63.33%,見表2。
2.3 失眠致病因素分析
對條文中出現的失眠致病因素頻數進行統計,致病因素總頻數為237,火占比38.40%,痰占比26.58%,氣占比21.52%,瘀占比13.50%,見表3。
2.4 失眠體質因素分析
對條文中出現的失眠體質因素頻數進行統計,體質因素總頻數為298,陰虛占比35.91%,血虛占比31.21%,氣虛占比25.17%,陽虛占比7.72%,見表4。
2.5 失眠方藥分析
對條文中出現的失眠方藥進行頻數分析,共有方藥127首,總的方藥使用頻數為279次,使用頻數前十位的為酸棗仁湯、溫膽湯、歸脾湯、逍遙散、天王補心丹、交泰丸、龍膽瀉肝湯、血府逐瘀湯、安神定志丸、梔子豉湯。前三位酸棗仁湯占比10.04%,溫膽湯占比9.32%,歸脾湯占比8.24%,見表5。
2.6 失眠方藥分類分析
對條文中出現的失眠方藥歸類進行頻數分析,總的方藥使用頻數為279次,失眠方藥分類前五位分別為補益類、安神類、清熱類、化痰類、化瘀類、和解類,前三位為補益劑26.89%,安神劑19.00%,清熱劑12.90%。方藥主要以補益劑、安神劑和清熱劑為主,三類總占比為58.79%,見表6。
3 討論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可單獨出現,也可兼見在其他疾病中[7]。目前失眠的治療,西醫治療使用藥物副作用較大,各類鎮靜安眠藥物如苯二氮類鎮靜藥物為臨床常用藥物,雖然療效好,但患者會產生藥物依賴,而且停藥后會出現戒斷癥狀。嚴重者會影響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給社會經濟造成巨大負擔。失眠需要長期治療,中醫藥治療失眠效果好、副作用小、不會產生藥物依賴、患者醫從性好。且幾千年的古文獻當中蘊藏著大量經過驗證行之有效的中醫藥治療失眠方案[8],其中具有大量有價值的失眠臨床治療經驗。本研究通過篩選古文獻,選擇有明確證型,有或無方藥的條目進行數據分析,發掘中醫藥治療失眠的證型和方藥間的關系。將中醫證型參照國家標準《中醫臨床癥候診療術語證候部分》進行規范化統一。共發現失眠證型有39個,心脾兩虛、痰火擾神、肝郁氣滯、肝火熾盛四個證型共占45.64%。出現的證型中包含了虛證、實證和虛實夾雜之證。
失眠病位以心、肝出現的頻數較高,說明失眠的發生與心、肝兩臟功能異常的關系最為密切。心主神明,《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本神》曰:“心藏脈,脈藏神”,心失所養或心神被擾會導致神魂不安,引起失眠[9]。《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說明肝主情志?!堆C論》也提到:“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則魂游于目,寐則魂返于肝,若陽浮于外,魂不入肝,則不寐。”目前社會生活復雜、工作壓力大,由于情緒問題引起肝的功能失調,從而引發失眠的情況十分常見[10]。另外與脾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景岳全書》云:“凡人以勞倦思路過度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寐”。現代人社會工作壓力大勞倦思慮過度,容易傷脾,從而導致失眠的發生[11]。所以,臨床診療方面可以結合失眠的主要病位心、肝、脾進行治療。
對條文中出現的失眠致病因素頻數進行統計,火占比38.40%,痰占比26.58%,氣占比21.52%,瘀占比13.50%,說明失眠與氣、火、痰、瘀關系密切。其中火邪居首,各類原因引起的火熱上炎導致心神被擾是一大致病因素。對條文中出現的失眠體質因素頻數進行統計,陰虛占比35.91%,血虛占比31.21%,氣虛占比25.17%,陽虛占比7.72%。失眠與陰虛的關系最為密切,這與失眠總的病機陰虛導致的陰虛不能納陽相符合。
對條文中出現的失眠方藥進行分析,共有方藥127首,總的方藥使用頻數為279次,排名前三位的方藥分別為酸棗仁湯10.04%,溫膽湯9.32%,歸脾湯8.24%。方藥主要以補益劑、安神劑和清熱劑為主。對條文中出現的失眠方藥歸類進行頻數分析,排名前三位的方藥為補益類26.89%,安神類19.00%,清熱類12.90%。方藥主要以補益劑、安神劑和清熱劑為主,三類總占比為58.79%。同時可兼見化瘀類和化痰類,說明古人也很重視對痰、瘀這些病理因素的治療。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篩選有價值的古文獻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初步探討了失眠證型和方藥的規律。失眠的證型虛實均有涉及,屬于實證的如痰火擾神、肝火熾盛、心火亢盛,屬于虛證的有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屬于虛實夾雜的有肝郁脾虛。從致病因素中亦可發現失眠的致病因素主要有氣、火、痰、瘀。體質因素有氣、血、陰、陽虛損。治療方藥方面,以補益劑、安神劑和清熱劑為主,屬于補益劑的方藥有歸脾湯、酸棗仁湯,屬于安神劑的有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屬于清熱劑的有溫膽湯、龍膽瀉肝湯。由于古文獻的復雜性,標準不統一性,本文僅對部分滿足條件的古文獻進行數據的分析與挖掘,僅初步探討了失眠的證型和方藥各自的規律,尚未對證型和方藥的關聯性進行數據挖掘,該方面尚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45(7):534-540.
[2]薛愛珍,王君.大學生失眠癥中醫證型分布調查研究[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7):619-621.
[3]劉海燕.基于數據挖掘的中醫治療失眠處方用藥規律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6,22(22):20-21,29.
[4]黃小芹,王長松.110例失眠患者證型與舌象特征關系的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2(34):100-103.
[5]馬瓊,牛陽.基于失眠醫案探析不同證型舌脈象的分布規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8,4(27):10-13.
[6]崔一然,唐仕歡,劉欣,等.基于數據挖掘的心悸伴失眠方證對應中成藥用藥規律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5(30):1792-1799.
[7]薛智慧,李洪亮,王歡歡,等.失眠臨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報,2014,20(16):55-57.
[8]劉禹辛,劉曉艷.宋金元時期辨證治失眠病證的文獻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3(1):141-145.
[9]趙旭穎,唐啟盛,羅斌,等.論明清醫家“不寐證”文獻溯源[J].吉林中醫藥,2017,1(37):96-98.
[10]吉康生,田平,劉明華,等.從肝從心治療不寐240例臨床療效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5,4(35):598-601.
[11]蘇鳳哲,盧世秀.路志正教授從五臟論治不寐經驗[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5(1):1-3.
(收稿日期:2020-01-17) (本文編輯:桑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