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摘要】在現實生活中,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方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本文從思辨性教學的原理出發,對思辨性閱讀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包括開展思維訓練、倡導多樣化視角解讀以及激發學生思辨興趣三種方法,為今后的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方法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 思辨閱讀?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5-0094-02
一、開展思維訓練
(一)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批判性思維是對于一件相同事物的正面反面的不同解說。當學生面對一篇文章時,不應輕易的肯定或否定其中的觀點,而是要根據文章內容拿出證據,證明自己肯定或者否定的觀點,這就需要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展開訓練。例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有著不同的看法。部分學生認為藺相如是“智勇雙全”的,面對秦王的壓迫,以保證國家前途為基礎,深入秦國,不僅善于辯論,而且膽大心細,將和氏璧帶回自己的趙國。還有另一部分學生認為藺相如的此次行為是一種莽撞的行為,并且藺相如可以做到“完璧歸趙”也純屬僥幸逃脫。面對這些相反的看法,教師不應該否定或者肯定其中某一種觀點,而是就此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展開訓練,要求學生對自己的看法加以解釋,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客觀判斷,進而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1]。
(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創造性思維是對舊思想和舊事物的摒棄,進而產生新思想,新成果的過程。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需要在思維訓練之中注重對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六國論》的教學過程中,作者第一段便表明了自己對于六國破滅原因的看法,即“弊在賄秦”,在作者看來,賄賂秦國是六國滅亡的主要原因,然而這真的是六國滅亡的主要原因嗎?教師在此應該向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引導學生提出相應的質疑,開拓學生的思路,進而對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展開特定訓練,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最終使學生可以不受客觀環境影響,形成自己特有的看法。
二、倡導多樣化視角解讀
文本解讀是以文字為途徑,通過對文言文全文含義的理解,把握內容的過程。以下有兩種文字解讀的角度可以促進學生思辨閱讀的能力。
(一)社會學解讀
社會學解讀是在理解作者所處時代內涵的基礎之上,站在作者的角度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剖析,對文章的內容有較為社會性的解讀。例如:在《六國論》的教學過程中,在使學生理解文章含義的基礎上,還要使得學生對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有所了解,使學生可以結合當時的戰局特點,對文章含義有整體的把握。
(二)美學解讀
一篇文章中的文字是固定的,但是每一位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有相應的差異,學生的閱讀感悟成為了文言文教學的意義所在。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存在共性特征的東西,而忽略了每個學生的獨特感悟,每個學生都有特殊的思維想法,教師在面對學生的不同想法時,應該予以鼓勵,增強學生的信心。
三、激發學生思辨興趣
(一)充分解讀文章背景
學生由于對相關背景的文學知識掌握較貧乏,進而使得學生在理解文章含義上有些難度,間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據此,在上課初期的階段對文章背景的充分解讀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之中,文章開頭的“晉侯,秦伯圍鄭”,如果教師忽略文章背景,對此句只進行簡單的字面翻譯,學生在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的情況下,會對學生理解文章產生消極影響。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一開始,便對歷史背景稍加講述:公元前630年由于晉文公訪問鄭國時,由于鄭國缺少接待晉文公的禮儀,進而導致晉國圍攻鄭國,而秦國圍攻鄭國是因為秦國雖然與鄭國并無瓜葛但是秦王想要擴增自己的領土,滿足自己的擴張野心。因此,在文章后文才會出現相應的夜見秦伯的場景。如此講述,學生便可以在理解歷史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整體思想基調,深刻理解文章含義。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
文言文的學習是具有生機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不能只關注其中具有共性的問題,如果只關注共性問題,那么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就會變得僵硬、死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見解。例如:《荊軻刺秦王》的教學中,每個學生對于荊軻自刎的選擇看法也是不同的,一部分學生認為荊軻是以國家大局為重,而另一部分學生認為荊軻的死完全是沒有意義的。對于這種現象來說,教師可以先不發表意見,讓學生主動思考,并且讓其自行查閱資料,當每個學生的個性化見解表達完畢之后,再由教師進行評價[2]。
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該注重開展批判性和創新性的思維訓練、提倡以不同的角度進行文章解讀以及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以便提高學生文言文思辨性閱讀能力,進而使其可以進一步充分理解文言文的含義。
參考文獻:
[1]李亞芳.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9.
[2]吳屏慧.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