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輝
新世紀的今天,電腦和多煤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教學也不例外。傳統的聽教師的嘴講,看教師的板書這種教學形式已不能完全適應于新的教學方式了,隨之而誕生了多媒體方式的教學。因為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就是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信息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象,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可以解決常規教學難以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手段,能有效地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問題
情境創設策略,就是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整合,利用網絡信息環境,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智力激勵,要求學生對問題情境積極動腦思考,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些數學概念枯燥無味,通過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化靜為動,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另外,通過師生情感交流等手段,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和發現新知識的全過程,并獲取新知。
例如,在《圓的認識》教學開始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先讓學生觀察畫面中車輪都是圓的自行車、摩托車、公交車的行駛場面,接著再讓學生觀察畫面中車輪是三角形或多邊形的自行車、摩托車、公交車的行駛場面,學生觀察后議論紛紛,個個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畫面又出現輪子是橢圓的行駛場面,同學們都喊著說:“這也不行,坐上去誰受得了!”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通過觀看形象得生動的各種不同車輪運動的動態演示,已經喚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誘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此時,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為什么圓形的車輪子就行,其他形狀的輪子都不行呢?”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已完全處于一種思維高度集中興奮而又愉悅的心理狀態。這樣,在積極的師生互動環境下,學生很容易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認識了圓的特征,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和創新欲望。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認知的主體,學生認知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活動機會,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增長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 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時,因為“分數的基本性質”是約分、通分的依據。為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這一規律,新知教學時,應該先讓學生看圖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讓學生分別說出1/3、2/6、3/9的含義并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再把大小相等的分數填入等式中。通過這樣一組變化,把抽象的分數與具體的圖形相對應起來,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分數的分子、分母變化了,而分數陰影部分的大小沒變,因此1/3、2/6、3/9的分數大小是相等的。這時,教師進一步追問:1/3怎么會等于2/6呢?分子、分母是怎樣變化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發現,把1/3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2/6,所以1/2=(1×3)/(2×3)=3/9同理得出2/6=(2÷2)/(6/2)=1/3,3/9=(3÷3)/(9÷3)=1/3。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規律。這樣運用信息技術,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比較分析思考,讓學生概括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多媒體術充分體現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情拼茂的特點,所以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我在一次六年級的復習課中,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可是到了課后讓學生實際解題時,有些學生竟然把π×r2算成等于π×r× 2,我知道了他們只是死記硬背下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根本就沒有理解這個公式是怎么來的,因此我利用課件形象生動的剪、拼動畫,把圓分割成相等的兩部分共16份,然后通過動畫把這兩部分交錯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學生從視覺上體會到把一個圓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的過程,再讓學生自己親手剪拼,最后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圓的面積是完全相等的。引導學生觀察,怎樣才能使這個圓轉化成最近似的長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動畫32份、64份……形像生動的活動過程展現眼前。再問學生還發現了什么?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什么有關?從而導出求圓的面積公式。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讓學生接觸更廣闊的天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是教學最需要解決、需要重視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太陽、月亮、地球等天體的運行規律――-即地球繞太陽轉一周是一年、月亮繞地球轉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轉一周是一日,配以解說和悅耳的音樂,生動的畫面把學生帶入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來歷,對年、月、日是怎樣產生的,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等問題的疑問,通過課件演示都迎刃而解。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年、月、日等其它知識,或利用課余時間在“中國科普網”找到更多的相關知識,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傳遞信息,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總之,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優化了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果,給枯燥無味的數學注入了旺盛的活力。但是我們也不能無限夸大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我們在實際教學時,應該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媒介,正確地實現現代信息技術同傳統手段的結合,更好地滿足教學,更好地服務學生。